(精品文档)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wps.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5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精品文档)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wps.doc

(精品文档)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wps.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常见文言实词一、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如2004年春季高考北京、安徽卷B项“乃皆易十二蹑”根据上文“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先生患其丧功费日”可知此处“易”应为“改变”而题干中将其解为“交换”显然脱离了语境是错误的。再如2003年春季高考安徽、内蒙古卷第11题C项“以中益怒曰?丞慢我。?慢诋毁。”此处的“慢”是否作“诋毁”解呢上文讲“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捕之不获怒尽絷拘禁笔者注其乡邻”吴履到任后察之冤情在未通知周以中的情况下“立释之”在周以中看来是对自己的“大不敬”是傲慢之举这样分析后可知此处的“慢”显然应该解为“傲慢不敬”而非“诋毁”。由如2004年高考江苏卷第11题B项“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题干解作“强迫”显然也是望文生义由上文不难推断应为“强行改变他的主张”天津卷第11题C项“一日一夜与虏相及”题干解为“达到”据原文“遂上马令军中?后出者斩。?一日一夜与虏相及击大破之”可知此处应为“追赶”意。二、联想迁移法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11题C项“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的“遇”的义项有相遇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际遇斯固百世之遇也、接触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待遇盖追先帝之殊遇、对待不如因而善遇之语文读本中有“遇人恭谨”《汉书季布传》也作“对待”解根据上下文语境不难发现此处“遇”应该解作“对待”而不是“优待”。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解题时将联想的触角指向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如2003年春季高考北京卷第7题D项晏子见疑于景公出奔。成语有“东奔西窜”“狼奔豕突”都作“逃跑、逃亡”讲根据上文语境此处的“奔”也应作“逃亡”解与现代汉语中的“奔走”显然不同。再如2004年高考辽宁卷第11题A项“韩轨遂投城遁走”句中“投”是否作“投奔”解呢据上文“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再联想到成语“投笔从戎”可知此处“投”应为“扔掉舍弃”。三、、语法推断法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破题”。如2002年春季高考全国卷第12题D项孙登辞疾不受急速。从句法关系来看“辞疾”即“辞以疾”是“以疾辞”的倒装全句犹言“登以疾辞而不受”即“以有病为借口推辞不接受孙权的赏官”题干中解释为“急速”显然不对。又如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17题要求翻译“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一句其中关键是对“多”的解释从句法来看“管仲之贤”是一个名词性的偏正短语整个句子的谓语只能由“多”担当可见“多”只能是动词联想到学过的“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五蠹》中的“多”为“称赞、赞美”以此代入本句中刚好相符因此全句意为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不少考生将其译成“天下像管仲这样贤明的人不多”是错误的。再如2004年湖北卷第11题C项“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题干中将其解作“空闲”是否正确呢根据语法知识可知显然是错误的这里的“闲”在句中应为谓语动词而“空闲”是形容词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应该解作“熟习”古语有“闲于兵甲习于战攻”《战国策燕策二》可资佐证。四、、互文对举法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有时同一句中相对应之处的字词也具有这种性质因此有时用互文对举法可帮助你快速判断。如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7题D项要求判断“去郑而之许”中“去”与现代汉语的异同“郑”和“许”同为地名都作宾语“之”为动词“到”“去”与“之”相对可见应为“离开”刚好与现代汉语相反。再如2001年高考全国卷第11题D项为齐人追亡逐北败逃者。“追”与“逐”相对应且同义那么“亡”与“北”也应同义“亡”为“败逃者”那么“北”也应为“败逃者”可见原题中的解释是正确的。五、、通假代入法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如2003年春季高考北京卷第7题B项吾说晏子之义。此处如不从通假角度考虑就难以理解这里的“说”通“悦”以此代入符号上下文语境。再如2002年春季高考上海卷第21题要求将“知者创物能者述焉”译成现代汉语相当一部分考生得的是零分究其原因乃不明此处“知”通“智”它和后面的“能”相对根据对举性完全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