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食源性疾病诊断与报告食品安全法(2015年修订版)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WHO通过摄食方式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致病因子非常广泛,包括微生物(细菌、病毒、寄生虫、海藻等)及其毒素、蕈类毒素、鱼类毒素、重金属、杀虫剂以及其他化学污染物等1984年,WHO将“食源性疾病”作为正式的专业术语替代“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例定义:以腹泻症状为主诉就诊的门诊病例,每日排便3次或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等)。食源性疾病专项监测病例定义:1.单核细胞李斯特氏菌感染病例为以类似流感症状为主诉的门诊和住院孕妇,或一个月内出现过类似流感症状而发生流产、早产和死产的就诊孕妇;罹患化脓性结膜炎、脑膜炎、败血症的婴幼儿和免疫缺陷患者。2.阪崎肠杆菌感染病例为以婴幼儿配方食品和谷类辅助食品为主食,以腹泻症状为主诉或罹患脑膜炎、败血症和坏死性小肠结膜炎的婴幼儿门诊和住院病例。(1)接诊了2例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他们有共同饮食暴露史(2)接诊了1例及以上死亡的食源性疾病病例(3)虽然仅接诊了1例食源性疾病病例,但经询问病史,患者叙述与其有共同饮食暴露史的人中另有人也发病(未就诊或到其他医院就诊)发病机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机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机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机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机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机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机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按致病因子可分为以下几类: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病毒性食源性疾病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含真菌毒素)化学性食源性疾病细菌性沙门氏菌葡萄球菌病原性大肠埃希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肉毒梭菌变形杆菌单增李斯特氏菌阪崎肠杆菌……病毒性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寄生虫旋毛虫广州管圆线虫华支睾吸虫猪(牛)带绦虫肝吸虫……有毒动植物性河豚鱼曼陀罗毒麦含氰苷类桐油变质甘蔗霉变谷物……化学性食源性急性亚硝酸盐中毒食源性急性有机磷中毒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三聚氰胺……主要通过综合分析下列三个方面的资料来进行诊断: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食源性疾病诊断之流行病学特点暴发性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少则几人,多则成百上千人。在发病形式上,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多数为集体暴发,潜伏期较长(6-39小时);非微生物食物中毒为散发或暴发,潜伏期多数较短(数分钟至数小时)。暴发案例2004年大头娃娃事件,“重度营养不良”患儿100多名,死亡十数例。2006年12月,江西中医学院由于学校小吃店厨师感染甲肝病毒,引起100多人的甲肝暴发。2006年湖南株洲新马村土壤镉污染事件,造成2人死亡,150名村民镉中毒。2008年三鹿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数十万婴儿进行体检筛查。2010年四川海螺沟景区食物中毒事件,因酒店厨房员工将亚硝酸钠误当食盐使用,造成43人中毒,一名游客死亡。2014年2月,浙江嘉兴多所学校由于饮用不洁桶装水引起诺如病毒暴发,导致500多人就医。2015年3月,兰州龙西村一村民举办宴会,因食物被沙门氏菌感染,导致上百人发生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诊断之流行病学特点食源性疾病诊断之流行病学特点食源性疾病诊断之流行病学特点食源性疾病诊断之临床表现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以急性胃肠道症状为主,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呕吐较明显,呕吐物含胆汁,有时带血和粘液,腹痛以上腹部及脐周多见,且腹泻频繁,多为黄色稀便和水样便。侵袭型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可有发热、腹部阵发性绞痛和粘液脓血便。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大部分病例大便呈血水样。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还可发生颜面潮红、头痛、荨麻疹等过敏症状。食源性疾病诊断之临床表现食源性疾病诊断之临床表现食源性疾病诊断之临床表现食源性疾病诊断之临床表现食源性疾病诊断之临床表现食源性疾病诊断之临床表现食源性疾病诊断之临床表现食源性疾病诊断之临床表现食源性疾病诊断之实验室检验1.流行病学特点1.1经口食入非伤寒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主要为沙门氏菌污染的的畜肉类、禽肉、蛋类、奶类及其制品以及蔬菜水果等)。1.2多发生在夏、秋季节(5~9月)。2.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6~48h,偶尔长达4d。人体摄入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后,沙门氏菌附着在肠粘膜或侵袭入粘膜下层,引起炎症变化,释放内毒素,导致恶心、呕吐、腹泻、腹胀、腹痛、头晕、头痛、全身无力、饮食不振等,内毒素还可以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寒战、发烧等症状。重者可出现痉挛、脱水、休克等。急性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