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校本培训专题讲座解决问题的教学第一部分应用题的教学(一)应用题的教学地位1、应用题是揭示数学概念和运算法则的重要手段。2、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途径。3、应用题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二)应用题的教学的一般规律1、抓好应用题基本概念的教学。A图画应用题B图文结合的应用题C文字叙述的应用题解应用题首先要初步学会审题。养成审题的良好习惯,逐渐掌握审题方法:读题—弄清情节----分离条件与问题。2、加强四则运算和其他概念的教。简单应用题中涉及的主要概念有三类:第一类,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有关概念;第二类,表达数量关系的概念,如:相差关系的“大数—小数=相差数”等由此派生出来的概念;第三类,常用的数学术语,如:一共、还剩、多、少、等分、倍等。3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和训练。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的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1数量的关系。只有搞清楚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恰当的运算,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式子。(三)解答应用题的重要环节1、理解题意——审题。2、选择算法。(四)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心里特征1、影响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四个因素:(1)学生对题目情节的熟悉程度;(2)应用题的叙述顺序;(3)数量关系;(4)多余条件。2、应用题的教学四点措施:(1)把注意力放在问题上;(2)克服急于计算而不耐心思考的心理现象;(3)借助直观图理解应用题;(4)重视数学化过程。3、应用题的教学改革。应用题不分类型;应用题教学与计算教学相结合。第二部分解决问题的教学“解决问题”是《课程标准》中总体目标四个方面之一。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种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一)解决问题的含义解决问题是指个体在一种新的情境下,根据获得的有关知识对发现的新问题采用新的策略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这里所说的“问题”2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现实性。2.探究性。3.开放性。4.发展性。(二)解决问题的基本特点1、解决问题指的是学生初次遇到的新问题,这类问题并非是平时遇、到的一般的练习题。2、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也是新的,应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方法的重新组合,至少是对原有知识、技能、方法进行较复杂的加工,是学生的一种克服各种障碍的探究活动。3、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可以包括内隐的思维活动和外显的操作活动两个方面。4、问题一旦解决,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所获得的新的方法、途、径和策略便可作为认知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已知的解决其他问题的方法、途径。(三)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第一,弄清问题。第二,拟订计划(找出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联系,如果找不出直接的联系,你可能不得不考虑辅助问题。你应该最终得出一个求解的计划。)第三,实现计划(实行你的计划)。第四,回顾(验算所得到的解)。(四)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的几个显著特征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的几个显著特征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2、学生的创造性学习3、学生的活动性学习“解决问题”的教学就是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获得和应用的全过程,通过他们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获得数学活动的体验和经验,在活动中解决问题,学到知识。这种实践活动主要是指观察、操作、3实验、思考、交流和应用,也就是动手、动口和动脑。(五)解决问题”的基本要求“解决问题”1、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首先,能从日常生活中看到一些数学现象;其次,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2、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第一学段,侧重于通过介绍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策略。第二学段,侧重于让学生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法。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第一学段侧重于让学生经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并在交流过程中体会到合作的益处,使交流成为他们所认同的一种解决问题的合理方式.第二学段侧重于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基本技巧。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第一学段着重培养学生回顾自己思考过程的习惯。第二学段在回顾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分析自己思维过程的得与失,并总结经验,然后再反思或获得经验条理化。第三部分(一)开放题的含义开放性问题的教学答案不唯一或者条件不完备,就可以称这个问题为开放题。(二)开放题的功能和价值41、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小学数学开放题答案的不唯一性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为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解题策略,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数学的交流提供了很大的“参与数量”和“参与空间”小学数学开放题的探索性,。为学生提供了较好地“参与深度”。2、有利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