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外国文学名著导读之《安娜·卡列尼娜》原著:[俄]列夫·托尔斯泰中译本推荐:《安娜·卡列尼娜》,周扬、谢素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草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作者简介]一、托尔斯泰的文学地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大师之一,其创作代表了俄国也是欧洲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峰。三大名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都是世界第一流的艺术珍品。托尔斯泰身上体现了俄罗斯民族的良知与正义感。二、生平简介1828年9月9日(俄历8月28日)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雅斯纳雅·波良纳庄园里。于1910年10月28日夜出走,途中患了肺炎,于11月20日(俄历11月7日)病逝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终年82岁。三、关于托尔斯泰的精神探索托尔斯泰是一个既伟大又复杂的作家,他的世界观与创作都存在着矛盾,经历了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托尔斯泰一生都在作着积极的探索,一是探寻生命的意义,二是以大无畏的精神追根究底要寻找出农民苦难的原因。其探索的过程与形式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托尔斯泰的思想危机发生于六十年代初,1860年秋长兄尼古拉之死引发作家对生与死的思考,对生命意义的叩问。对死亡的恐惧使他感受到人的存在的虚无。哈姆莱特式的难题。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社会接触的深入,托尔斯泰逐渐厌恶俄国贵族阶级的环境和生活方式,转而同情农民,探究农民苦难的原因,成为俄国千百万农民的代言人。俄罗斯民族知识分子独有的深沉的罪感意识使托尔斯泰陷入深切的痛苦之中,他为平民凄惨的生活感到震惊,为自己奢侈的贵族生活感到耻辱。托尔斯泰既对贵族阶级的寄生和腐朽表示不满,又憎恶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托尔斯泰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从贵族地主的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斯蒂芬·茨威格这样评价托尔斯泰:“他不是圣徒,却有着神圣的意愿;他不是信徒,却有着巨人般的信念,他不是那种在平静中获取、在完美中得到安宁的神性形象,而是那么一种人的象征:他们在路途中永远不能心满意足地休息,为了更为纯净的形象,他们必须每日每时不断地奋斗。”托尔斯泰是人道主义大师,“爱一切人,被一切人爱”是其愿望。关爱人类,净化自己的灵魂,是托尔斯泰作品给人的启示。托尔斯泰箴言——如果没有任何目的,如果我们只是为了活而活,那活着大可不必。——列夫·托尔斯泰一个良知纯洁的人,觉得人生是件甜美而快乐的事。——列夫·托尔斯泰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地追求完美。——列夫·托尔斯泰四、托尔斯泰的创作一生的创作生涯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创作(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初)中期创作(六十年代初——七十年代末)后期创作(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逝世)主要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1852)、《少年》(1854)、《青年》(1857)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卢塞恩》(1857)、《哥萨克》(1863)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1863-1869)、《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复活》(1889-1899)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为托尔斯泰赢得了崇高的世界声誉,而八十年代末创作的《复活》则是作者一生创作和思想探索的总结。[作品导读]《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关于19世纪70年代俄国的形势,列宁曾以《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的一句话来概括“现在在我们这里,一切都翻了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指的是农奴制崩溃瓦解,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一个社会急剧变动的时期。七十年代,托尔斯泰世界观的矛盾加深,处于世界观转变前夕,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作家世界观的矛盾。作家本想描写一个不忠实的妻子及由此带来的全部悲剧。但经过不断探索、反复修改,写成的小说通过表面上的爱情悲剧反映了1861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巨大变化,是反映七十年代俄国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小说安排了两条平行发展、互相联系的线索:一是贵族妇女安娜的生活悲剧;一是青年地主列文的思想探索及与贵族少女吉提的爱情故事。由杜丽、奥布朗斯基把两条线索联系起来。两条线索反映了俄国六、七十年代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安娜形象评价。必须把其置于19世纪70年代的俄国社会背景下来分析其形象及其意义。安娜悲剧及其原因。首先,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在于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其次,安娜对真挚爱情的追求与上流社会虚伪腐败的道德观念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冲突,是安娜悲剧的根本原因。第三,安娜的悲剧也有其自身的原因。作家对安娜的态度是矛盾的,导致了对安娜形象评价的复杂性。从《安娜·卡列尼娜》分析托尔斯泰心理描写的“心灵辩证法”。《安娜·卡列尼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