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教学之我见第一篇: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教学之我见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教学之我见教学随笔语篇教学是指在具体语境中教学单词和句型,主张把单词融入句子中教学,从整体入手,展现给学生完整的语言概念。它是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的重点,也是高年级英语教学的难点之一。语篇整体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它能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来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语篇整体教学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这四方面基础训练的过程。教师要从整体着眼设计练习,在学生掌握知识要点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对语篇自始至终有一个完整的整体理解,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并进一步理解、巩固语篇。一、问题引路,整体理解语篇提问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运用提问,层层点拨,可从复习已知向新授未知自然过渡,引出主题。在语篇教学时,我们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去逐步了解,同时,问题的提出和解答,能够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对问题思考解答的过程就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1.以“问”促“听”听录音,回答问题,这是我们较常用的语篇教学手段。教师根据语篇预先提出一些问题,然后让学生听录音,再回答。这样的过程可以进行多次,问题可以逐层深入,随着问题,语篇也可以逐步展开。例如,第一层次的问题可以简单些,设置些“who,where,when,what”的问题,接下来可以渐渐深入一些细节。这些问题要有针对性,能够把整个语篇内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由“听录音”入手学习,由一个个的问题串联起整个语篇,学生在寻找答案、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对语篇有了整体的了解,同时也得到了“听”的技能训练。整个学习过程锻炼了学生快速敏捷的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为进行信息和思想的沟通打好基础。2.以“问”促“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也是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志。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性阅读能力,从阅读中获取信息,理解意义,实现思想的交流。我们在语篇教学时可以借用阅读理解的形式,引导学生分几个步骤阅读,每个步骤都设计一些问题,检测学生阅读的情况。然后由问题引出语篇,进行展开练习。著名的小学英语特级教师沈峰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AUnit6《holidays》语篇时,就分了两个步骤,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寻找答案。Question1:Whatholidaysaretheytalkingabout?学生通过初次阅读,给出答案:Christmas,NewYear’sDay,SpringFestival,Halloween,Mid-AutumnFestival.Question2:Howdotheytalkaboutholidays?这次,问题要求学生关注的是句子,要求学生关注人们是如何开展这些话题的。学生开始二次阅读,边读边划,一会儿也给出了答案:WhatholidaycomesafterChristmas?When’sHalloween?What’syourfavouriteholiday?„把课本上的语篇作为阅读材料,在两个问题的引导下,文章在学生面前由内容到句型逐步展开,锻炼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3.以“问”促“思”有效的学习过程应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而思考的欲望与动机又得依靠目标才可得以激发。问题就是一种目标,提出一个问题就意味着提出了一个以解决该问题为内容的目标。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向学生提出具体目标,除了为听力和阅读而设的问题,教师也可以针对语篇里的一些语言知识,另外设置一些有益于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并掌握这种语言的思维方式。例如,Unit2《Ben’sbirthday》时,一开始,我出示了Ben和Jim的图片,并介绍“Theyareclassmates.AndBenlivesnearJim.Thatmeanstheyliveinthesameplace.”紧接着,我提出问题:“Theyareclassmatesandtheyliveinthesameplace.Sowhatcantheydotogether?”通过思考,学生说出了一系列的句子:“Theycanplaybasketball/playcomputergamestogether.Theycangotoschool/gohometogether.Theycandohomeworktogether.Theycanplaytogether.”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有效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一方面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发展了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展了学习空间。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