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我的语文教学观王丽君课程改革六年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这样的问题:语文课程要教给学生什么?语文课应该怎样上?如果没有,那么现在我们不妨想一想。我有一些拙见,与大家商榷。语文课要教会学生读文解字,学会阅读。语言文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近些年来的改革,有些教师学会了一些花里胡搔的形式,忽视了语文的基本。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抓住语言文字的基本训练,包括字词的书写和运用,文章修辞手法的运用,文章谴词造句的技巧,文章感情宣泄的方式等。课堂教学是最好的平台。语文教学,首先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在对话中获得个性化的解读。课文《月光曲》主要讲述了贝多芬谱写乐曲的动人传说,关于“月光曲”,课文有形象生动的描写,我在教学时紧扣课文的语言,引导学生充分揣摩、准确体悟此时贝多芬的心情。乐曲的起伏是与贝多芬情感的波澜结合在一起的。只有结合语境的解读才是准确的,也才是语文的。语文教学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语文”。我在教学《江雪》时学生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钓鱼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有的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有的说:“我觉得老人在磨炼自己的意志,因为天寒正可以锻炼人。”还有的说:“这位老人与众不同,看起来很清高。”最后有一位学生说:“他是在钓一个春天!”谁能想到学生会解读?这些解读独具慧眼,精彩至极。因为这正是以学生各自的体验、感悟为灵魂的,闪现出个性化的理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当然,个性化的解读也应尊重作者和文本的原意,不能脱离教材本身,作无限制的所谓的发散性解读。学会阅读是语文学习的目的,我做了以下工作:一、注重学生积累性阅读。语文学科不像自然学科那样严密,它始终离不开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这个道理。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对于背诵记忆的积累作用谈得更为直接,他说:“现在有200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海里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很好地研究过,但这么多的具体东西最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便是积累的很好体现。我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渠道,阅读了大量书籍,为他们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奠定了基础。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新课标中说:“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要把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出来,一切都会水到渠成。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经常搞一些课内外的阅读竞赛,在平时教学以及竞赛中要注意发现、培养阅读能力强的苗子,鼓励并公开表扬他们,让他们经常在班上朗读,在班会上发言,使他们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培养起来了,叶圣陶先生所提倡与追求的“不待老师教”的境界便自然而然地达到了。三、重视阅读方法的掌握。我为他们总结了五步读书法,包括:浏览,这是读书的第一步,当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应概要地读一读该书的提要、目录,以便以该书有个大体的了解;发问,一边粗读一边提问,这样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己的钻研;阅读,如果说浏览、发问敲开了书本知识的大门,阅读则是登堂入室。阅读就是从头到尾细读,对重要、难解部分反复读。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也就是边读、边思考、边圈点、边画杠杠。要尽可能将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写眉批写心得,做读书笔记。以保存“知识印象”;最后是复述和复习。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让他们做到:1)明确阅读目的。美国著名学者诺•波特指出:“谈到读书,首先应该明确目的。对读书的目的认识得越清楚,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持久。”明确目的实在是阅读的第一要事。2)精选读物。3)按计划读书。因此,应养成阅读必有计划、阅读必照计划的好习惯。4)合理利用时间。5)读写结合。读写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是古今中外许多学有成就者的共同经验。读前,笔和笔记本与读物同时到位;读时,笔与阅读同行,该画的画,该抄的抄,该记的记;读后,要检查写笔记的情况,未写的要补上。6)读思结合。坚持阅读时不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要边读边思,多方质疑。读完之后,要掩卷而思,看究竟有何心得和体会。7)善于使用工具书。“薄书读厚”,新课程规定了一条底线,底线是必须的,但语文教学我们还应引导学生从读课本走向读书籍、读经典,进而走向读生活、读自己。既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而把这两种书读好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怎么会低呢?我从学生四年级起就要求他们读四大名著,后来有要求他们读其它中外名著,几年下来,学生的阅读量极大,有的甚至达到几百万字了。语文课也要教会学生表达感受。表达自己的感受,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为了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我从他们二年级就要求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