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教学应尽最大努力适应并指引翻译实务的发展.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翻译教学应尽最大努力适应并指引翻译实务的发展.doc

翻译教学应尽最大努力适应并指引翻译实务的发展.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翻译教学应尽最大努力适应并指引翻译实务的发展适应与指引应该分属两个功能层面。适应主要指翻译教学必须服从并服务于翻译实务的需求,指引是指翻译教学有其更积极、进取的层面。社会现实的需求通常通过各种途径反映在翻译实务上。因此,翻译教学欲与社会现实需求“合拍”,就必须实实在在地关注翻译实务,加强自己的社会功能水准和实效。翻译教学如果不密切关注翻译实务,置实务教学素质和需求于不顾,则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翻译教学的基本目标和目的也都不可能落到实处。除了关注翻译实务,翻译教学还有一个更积极、更进取的任务,即对翻译实务起指引、指导作用,这一作用既反映在教学内容和计划上,又反映在教师的教学上。在这两方面,翻译教学都应该具有前贍性和预测性。今天,确立这个教学思想的原则具有更实在、更广泛的意义和依据,因为只有确立了教学思想的原则,将其贯彻到日常的教学计划和实践中,才能使翻译教学适应并指引翻译实务的发展。HYPERLINK"http://www.iesun.net/show.asp?id=214&bigclassid=142&action=%B7%FE%CE%F1%D3%EB%D6%A7%B3%D6&xiaolei=%B9%C8%B8%E8%CD%C6%B9%E3%B5%E7%BB%B0"谷歌推广电话适应并指引翻译实务发展的教学思想还必须注意翻译标准的发展观和功能观。“翻译标准”一词历来意涵不定,我们姑且以传统上的意指界定其义。其实不论它的涵意如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两个前提,即历史前提与功能前提。任何标准、规范、原则等等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可能恒守定常。翻译标准也一样:“超历史”的翻译标准是不存在的,这就像我们今天决不能用唐代或宋代的“范文”来写文章。同样,也不存在“超功能”的翻译标准,在特定的语言文化环境和历史背景下,某一翻译标准通常比较适合于某一功能文体,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也适应于其他功能文体。即使是翻译同一功能文体,例如诗歌,由于原文类别的多样化,翻译标准也不可能单一不变。翻译标准的发展观和功能观是指引翻译实务新发展的一把钢匙。这些新发展是:译文类别多样化,译文预期功能以及由此而决定的译文取向的非单一化。很显然,这些事实都是我们构建翻译教学思想时不可忽视的。1.译文类別的多样化从翻译的功能观来看,凡是以最佳方式、最高实效、最强效果出于有助社会交流和多元文化发展目的而进行的翻译行为都是合理的,不管这种翻译采取的手法是直译、意译、译写、编译,还是改写、节译、摘译。事实上,在翻译实践中从来就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统一的翻译原则、翻译标准、翻译准则或翻译规范。HYPERLINK"http://www.iesun.net/show.asp?id=216&bigclassid=142&action=%B7%FE%CE%F1%D3%EB%D6%A7%B3%D6&xiaolei=%B9%C8%B8%E8%CD%C6%B9%E3%B7%D1%D3%C3"谷歌推广费用类别也好,体式也好,样式也好,都是非自足的,属于开放系统,在保证最佳功能发挥的前提下,开放系统中一切非自足的形态或形式都有生存空间。2.译文预期功能的强化所谓“预期功能”,也就是译文所肩负的任务及其目的,指翻译行为预期要达到的功效,对翻译行为的完成起着关键作用。在传统观念中,翻译行为的目的性通常被局限在个人机或意图上,翻译的个体行为似乎与社会或群体无关,翻译一般经由“书斋式”生产方式问世。进人20世纪(特别是下半期)以后,商品经济的规律主宰了一切,翻译进入了商品生产、科研、文化建设和日常生活的巨大互动网络中。翻译行为的社会功能大大强化,个体性常常处于从属位置,而且只有在符合社会公益或功利要求时,才发展为行动。这时,社会接受上升为译者首先要考虑的原因,这直接或间接地冲击了翻译传统上对“忠实”、“信”等等价值标准的执着,使译者认识到必须在社会接受的观照下,确定自己翻译行为的预期功能即译文的任务与目的,并以此调节译文“忠信”于原语文化的幅度,从而使翻译行为得以圆满完成。毫无疑问,对所谓“翻译标准”的这种辩证社会功能观和发展观,应该贯彻到我们的教学计划和实践中,成为我们重要的指导原则之一。实际上,我国许多译界前辈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提出过放宽“信的幅度”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译界也曾加以多次探讨,力戒机械主义的“硬译”、“死译”。期间,主张社会功效的翻译观始终是中国翻译界的主流。我们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深人研究,努力做到科学规范化,并将其贯彻、落实到教学内容和大纲的实施中,增强翻译教学对实务的指引功能。3.译文取向的非单一化翻译标准的功能观还表现在所谓的“译文取向”上,译文取向的非单一化又显示出译者对翻译功能不同侧重面的理解。译文可以“以原文为取向”,简称5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