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8孔明借箭_语文S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doc
上传人:13****88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3KB 金币: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8孔明借箭_语文S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doc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8孔明借箭_语文S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页1.学会“瑜、晌、嘱、擂”等6个会认字,;“曹、瞒、吾、嘱”等8个会写字。理解“妒忌、军令状、奇谋、锦囊妙计、怅然而立、军中无戏言”等词语。2.指点先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迟滞。3.引导先生经过默读把握课文的次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说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4.引导先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句,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5.引导先生课外浏览,把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让先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次要缘由是有胆有识,锦囊妙计。联系全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句。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情中领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理解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1.师生共同浏览《三国演义》中有关孔明借箭的内容材料。2.查阅搜集介绍诸葛亮及故事中人物的文章或相关材料。3.船模型及相关的演示材料。2课时一、揭题激趣1.启发入题,了解出处。《孔明借箭》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有所删改。是—篇历史题材的课文。学习本文时,首先要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怎样。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孔明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之前学过的《赤壁之战》之前。(2)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他们之间关系如何?(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佐臣。诸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二、自读课文1.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请教老师和同学,读通课文。有不懂的成绩可以提出来。2.自先生字、新词(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3.填空练习,了解大意。()要()三天赶造()。()向()借船,然后用草船向()借到了箭。三、扫除妨碍,划分层次1.学习认读字。读一读课后生字,记一记它的字形。“酌”,组词(酌酒)。酌在这里是甚么意思?(喝、饮)读一读句子:“骤雨飞蝗来战舰”,说说它的大概意思。2.通读全文。要求:本人读课文,画出本人不认识的字。联系上下文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1)本人读一遍。(2)指名读一遍,边读边质疑解疑。3.划分层次。(1)快速读一遍,看看课文次要讲的是甚么内容。(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2)按照事情发展按次给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2段):讲草船借箭的起因。第二部分(3~7段):讲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第三部分(8段):写出了故事的结果。四、检查自学情况1.认读生字词。(理解多音字及部分词语的意思)“擂”读作léi,不读成lèi;“丞”读作chéng,不读成chén。2.比较下方各组字,检查生字掌握情况:雷—擂内—呐属—嘱日—曰愉—瑜昨—诈吾—语勿—匆3.初步理解课文意思。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读)五、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回答成绩。(理清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2.借箭的缘由:三天赶造十万枝箭借箭的过程:预备→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3.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7自然段)、三(8自然段)这是按事情发展的按次给课文分段。六、练习读课文七、布置作业抄写生字、新词。熟读课文。一、复习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8课《孔明借箭》。上节课,我们曾经了解了课文的大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二、深化学习课文1.学习第三段。(1)请同学们翻开书迅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诸葛亮的特点?(板书:锦囊妙计)(2)你从哪句话知道的?先生读句,“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锦囊妙计,吾不如也!’”(3)“锦囊妙计”是甚么意思?(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描述有预见性,擅长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4)针对“锦囊妙计”,你能提出哪些成绩?(或你想知道些甚么?)(预测:为甚么要用“锦囊妙计”?神在哪里?妙在哪里?)2.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讨诸葛亮“锦囊妙计”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联系全文考虑: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可一边默读,一边勾画,一边批注。)先生默读课文并考虑。请同学们分组研讨这个成绩。(先生读文讨论,教师巡查并点拨引导)讨论交流,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是夜,大雾漫天,长江当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选择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