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四年级语文教案——《寓言两则》教学设计1.docx
上传人:英瑞****写意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3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2四年级语文教案——《寓言两则》教学设计1.docx

2022四年级语文教案——《寓言两则》教学设计1.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四年级语文(yǔwén)教案——?寓言两那么?教学设计1教学(jiāoxué)目标:1.认识(rènshi)6个生字(shēngzì),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拜见(bàijiàn)、理睬、肠胃、汤药、医治、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根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2.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那么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jiāoxué)目标:1.认识(rènshi)6个生字(shēngzì),2.正确(zhèngquè)读写纪昌学射、3.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xuéxí)要练好根本功和防微杜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多媒体出示句子: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相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可能说:知道飞卫和纪昌都是射箭能手,知道纪昌是飞卫的徒弟,并且他能百发百中。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飞卫是怎样教纪昌的,使他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要想解开心中(xīnzhōnɡ)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同学们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yǐxià)要求1.读准字音(zìyīn),把课文读正确。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xīnzhōnɡ)的疑问找到答案。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dàjiā)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三、交流讨论,朗读课文1.指名课文,注意随机指导读正确词句。2.汇报纪昌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纪昌想学习射箭,向飞卫请教。飞卫让他练眼力,先练眼睛盯着一个目标,一眨不眨,后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都照做之后,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学生可能(kěnéng)提出以下疑问: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可相机(xiàngjī)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体会故事的寓意。〔1〕假设纪昌不先练眼力(yǎnlì),他会百发百中吗?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一项本领,都要有扎实的根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jiùyào)先练眼力。要想掌握骑车本领,就要......;要想掌握(zhǎngwò)滑冰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操作电脑本领,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举例说一说吗?〔2〕假设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小结:看来,学习本领和好老师的指导与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zhòngdiǎn)指导读课文的2、3自然段。一是读好老师飞卫的话,要读得清楚明白。二是要读好纪昌的做法,通过躺睁大注视每天聚精会神盯等词语,读出他的认真(rènzhēn)和虚心。三是要读出纪昌练习眼力取得的非凡成绩--就是有人(yǒurén)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要读出夸张的描写。五、识字(shízì)、写字、写词1.识字(shízì):事、虱。2.写字、写词。指导重点:昌不能写成冒。妻把上半局部与女连起来。刺左半局部是不是束。内容总结〔1〕四年级语文教案——?寓言两那么?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2〕四年级语文教案——?寓言两那么?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3〕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4〕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5〕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可相机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体会故事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