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职业专业化.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1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教师的职业专业化.doc

教师的职业专业化.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教师职业逐渐从非专业化向专业化发展。本文将从教师社会地位的变化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教师素养三个方面论述教师职业专业化。一、从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看教师职业专业化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师的职业要求还远未达到专业化的程度。在中国古代,只要稍有知识的人皆可为师,"智者"、"贤者"可以为师,落第秀才也大多以执教为生。《论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一定程度上也表达了这种思想。近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大批能够掌握一定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读、写、算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劳动工人和专门技术人才。这就需要大批的师资。为了适应这个要求,许多国家在大量设置一些初等学校的同时,也开始设置为这些学校培训师资的专门师范学校。教师职业开始向专业化发展。"任何一种职业,越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的专业性,它的地位才越高。一个人人都可以干的职业,是不会得到社会的重视和尊重的。"基于这一认识,培养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作为师资改革的一大热点。教师职业专业化将直接促进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二、教师职业专业化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认识水平不高,教师职业没有也不可能成为专业化的职业。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因此,需要更多的大量的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专门技术人才。而要满足这种需求,就需要大批的专业教师。这样,教师职业专业化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世界上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基本完成了师范学校的建设和教师资格的规定。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进一步明确了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近年来,我国除了加大师范院校的建设外,逐步完善了教师资格的认定,对取得教师资格作了相当严格的规定,教师不再是任何有文化的人都可以担任的职业,而是要接受专门的训练,具备专门的资格才能从事的职业。教师职业真正走向专业化,教师的地位明显提高。三、教师素养的提高有助于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教师的素养包括思想道德素养、知识和能力素养、科研知识和能力素养。教师素养的提高,特别是教师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素养的提高,有助于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世界上一些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如苏格兰教育部在1993年1月正式颁布的"苏格兰未来教师培训计划纲要"中对教师的职业专业化提出了详尽的要求:"有职业责任感,具备职业生活方面的知识,能够评价自己职业???展成绩。对涉及到的如下范围有明确的认识:教育工作、职业发展、促进学生成就取得的各种合作,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和社会团体的作用,教育公正和教育平等"。美国在《国家为21培养世纪的教师作准备》和《明天的教师》的报告中,也主张尽快形成"教学专业",要求高等教育要像培养医生、律师、经济学家那样为未来教师提供同样优秀的专业教育。而在我国教育界,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也加大了教师专业化程度的培养与建设力度,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提高教师在职培训和进修要求,进行师范教育内部改革等。总而言之,教师这一职业的变化,是与社会的进步密切相关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程度也必定得到不断地提高。教师专业化在西方的发展经过了大约一百年的时间。在实现专业化过程中,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由定向体制走向混合或开放体制,由职前、职后分离走向一体化。这些成功经验对我国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具有借鉴意义。因此,我国教师教育教学改革也应以专业化的发展方向为基准,从教师培养专业化、终身化的要求出发,适时地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加强通识课程、隐性课程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建立和完善预备教师实习制度,为培养专家型、学者型的新型师资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一,将科学研究引入高师教学过程,奠定培养未来专家型教师的学理基础。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缺少学术地位与声誉,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没有一个坚实的学科的支撑。用皮亚杰的话讲:"传统的教育制度对于整个教育造成致命后果。首先,它已经使得未来的中学教师根本不知道有从事教育科学的可能。其次,它已经使小学教师成了一个单??的具有内向性知识的阶层,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小学教师因此事实上脱离了当前的学科倾向,缺乏研究的气氛而使他们所遭遇的情境变得更坏。"皮氏所说的这种情况,在我国教育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其原因归结为一点就是,教师的角色普遍被理解为知识的传递者。高师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没有得到重视,"师范性"往往被曲解为:可以在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逻辑方面放松要求,加强师范性也就是在训练"三字一话"(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与普通话)等教学技艺方面下功夫。如此理解下的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活动,恰似培养工匠。想要发展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无疑是空想。由于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