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班主任工作心得这些年我担任小学班主任工作,为了搞好班级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素质,我着力做了下面几点工作:一、加强班干部的培训。开学初选班干部,并给他们分工负责,明确自己所做的工作。还经常教他们怎样做好工作.教育班干要以身作则,自己首先要做好,才去管理他人。定期召开班干会议,对工作做得好的干部表扬鼓励,对做得不够好的干部提出建议,教育他要注意改进。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我要求学生讲文明,讲礼貌。要求学生执行学校的学生行为规范,衣着整洁,佩戴好红领巾,不穿拖鞋上学,由班干部督促检查,现在同学们都已经养成了这个良好习惯。在语,无论在校内、校外,他们见到老师都很有礼貌地叫声“老师好!”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从他们言行动上的行动可以看到:在他们小小的心灵里美的种子已经萌芽。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习惯。我结合学校的德育活动,经常利用班会课教育学生怎样遵守课堂纪律。平时上课对做得好的同学及时表扬,在班中树立榜样,发现不良现象及时纠正。在班里定下班规,要求学生执行学校的行为规范,并让班干带头,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ﻬ老师是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如让学生上电脑操作,制作数学学习课件。分四人小讨论对知识的理解。有多种方法尝试解决问题。三、做好家访工作。老师要教好学生,除了做好校内的教育、管理外,还要与家长多联系,取得家长协助,才能把学生教好。平时我都注意做好这个工作,特别是那些顽皮的同学更要多与家长沟通。以前有同学在校外经常损坏别人的东西,在校内也时常与同学争吵,经过家访,现在改变很大,基本能遵守学校的行为规范了。网络教研,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顾名思义,网络教研是一种依托网络平台开展教研活动的新方式,它充分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能有效地实现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研讨、学习。相比于传统的教研、教学而言,网络教研的三个重要手段——教育博客、教育论坛、研修平台,兼有多主体、跨时空、即时性等特点,能有效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和自我完善,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便捷的舞台,从而带动网络教学朝着更有效、更快捷、更能体现个性的方向发展。教师的发展无疑需要“充电”,不断地“充电”。无论是老教师,还是青年教师,我看认为,“充电”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上的含义:精神层面上的“充电”,即教师的成长需要有人或有机会给他们鼓劲;物质层面上的“充电”,即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需要不断充实内涵,因为专业素质过硬,才能驰骋万里。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才能朝着我们共同期待的目标和方向不断发展。而网络教研不仅是教学研究的一种形式,更是一线教师开展教学研讨及终身学习的一种有效形式。就网络教研谈谈我的看法:一、有利于穿越时空,开创教研新天地过去,中小学教研活动几乎都是“走出去”或“请进来”,而且无非就是听课、说课、评课等活动。可现在,情况大为改观,我们足不出户,便能知晓同行们对某个课题或教学问题的看法及建议,乃至所有的教研教学动向。这一切都只需要上网登陆有关网站,教研平台就触手可及、历历在目了,而且还可以同时发表言论,绝不受时、空的限制。因为它突破了传统教研的既定模式,穿越时空,为我们开创了一片教研、教学的新天地,真正实现了“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的愿望。二、有利于拓宽视野,加强备课组互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一线教师需要大量的专业支持,为了解决专业支持力量不足的问题,教育部提出了大力加强教学研究工作,实现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采取“以校为本”的教师成长策略。在此环境下,校园网此起彼伏地闪亮登场,教研平台和教学博客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从此,过去那种“走出去”“请进来”的教研模式被渐渐取代,而网络教研越来越成为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最靓丽的一道风景。ﻬ在网络教研平台上,资源丰实,我们沉着冷静,无拘无束,既能随手将资源“拿来”,消化后再进行资源共享和交流;又可以创建自己的教学、教研资源库,并不断完善和优化,开阔自己的视野。比如,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果做到了保证教学内容和效益的前提下,推陈出新,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作用,提高教学效率。这个过程又何尝不是我们专业成长的过程?在网络平台这里,无论老、中、青教师都能走到一起,精神上互相鼓励,业务上互相取长补短,成为真正的志同道合者。不仅这样,我们还可以参与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在线研讨。一直以来,在线研讨活动都以其专家的引领、同行的思辨、平等的交流、坦诚的即时互动而深深地吸引着无数网友,成为教育论坛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论坛举办的在线研讨活动,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为专家名师和基层教师零距离接触提供平台,实现理论界和教学实践工作的亲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