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自闭症宝宝的家庭训练一(超实用)家庭训练方法一:宝宝特别喜欢玩轮子,特别是小区里面用来扭转腰身的那个东西,简直可以用沉迷来形容。他总是用手不停地转那东西,然后目不转睛的盯着看。这时候,他已经完全将自已封闭在自已的自闭世界里面,我叫他,没有反应,用强化物诱惑他,没有用,强行将他拉开,不是办法。当时,我的处理方法是利用他的这个行为来教他新的内容。注意,宝宝这时的语言模仿能力处于一个较好的水平。我当时是用手压住转盘,这时他很着急,用手推我,我不放手,而是看着他(这很重要)说:“把手拿开”,这时他马上重复了一句:“把手拿开”,于是我马上把手拿开。过了一会,我又将手压到转盘上,看着他,但不说话,这时,他也不会说话,只会用手推我,于是我提示:“把手”,他马上接了一句,“拿开”,于是我把手拿开。这样重复几次之后,只好我把手放在转盘上,宝宝马上会对我说:“把手拿开”,后来我又换成脚,增加句子的长度,宝宝做出了正确的反应。家庭训练方法二:不要误导孩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误导孩子。特别是带“不”字的句子。一直在儿子接受训练后的头三个月,我和妻子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就是说,在这之前的四年三个月里,我们一直在误导他,这也是我们走过的弯路之一。那时,宝宝被误导的主要表现之一是往地上一躺,嘴里却大叫“不要躺地上”。当时我们百思不得其解,也不知道怎么办,后来去听了杨宗仁教授的三天课,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原来,儿子根本不明白“不要躺地上”的真正含义,在他每次往地上一躺时,我们都对他说:“不要躺地上”,这种语言对一个正常孩子而言,是可以自然而然理解的,但对自闭症孩子而言,他不明白,他只明白,当他躺地上时,受到的语言刺激是“不要躺地上”,因此,他以为,“不要躺地上”的意思是“躺在地上”。这样说还是有点难以理解,还是举一个例子吧(为了保证宝宝长大后可以看得懂,有时我会做一些对家长而言不必要的解释)。比如,我说:“噜噜噜”,这是一句没有意义的话,但当我指着一个大球说:“噜噜噜”,然后再指着一个小球说“噜噜噜”,然后再指着一个铁球说:“噜噜噜”,再指着一个木球说:“噜噜噜”,这时,我再说“噜噜噜”但没有指着任何一个东西,大概你也可以明白,我说的“噜噜噜”意思指的就是“球”。对宝宝而言,我们对他说:"不要躺地上"和对他说"噜噜噜"意义是一样的.宝宝就这样被我们误导了4年。所以他会有一些别人无法明白的话。例如,我们在吃火锅时,那时宝宝总会说:“没有鱼”(现在不会了),别人还以为他想吃鱼,就给他往锅里加鱼,其它他根本不是想吃鱼,而是想表达,里面没有鱼。因为宝宝很喜欢看鱼,只要发现有水的地方,他就会去看鱼,而当里面没有鱼时,我当时是对他说:“没有鱼”,因此,当他看到火锅里有水但没有鱼时,尽管水是开的,他还是会说,“没有鱼”。明白这一点后,我们改变了和宝宝说话的方式,当他躺地上时,我会先说:“宝宝躺地上了”,然后拉他起来,说,“不能躺地上”,这样经过了几个月的时间,宝宝慢慢地明白了“不”字的真正含义,他也就不会在躺到地上时说“不要躺地上了”。家庭训练方法三:识别孩子当时的状态并适当处理。第一次听有关自闭症的课,是在2007年5月中山三院,邹小兵教授讲的课。当时邹教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话是:如果一个孩子从早上醒来就开始干预,一直干预到他睡觉,很快他也会变成和正常孩子一样。半年后,海伦博士从美国来,进行相关讲座时举了一个例子:美国一个教授,是个自闭症患者,07年已60岁,我们都知道,自闭症是近40年来才确诊的事,也就是说,那个教授知道自已患自闭症时,已经近20岁。当然,每个人条件不一样,不能做简单对比,象教授这种,应是自闭症当中的天才了。那个教授在回忆自已的经历时,提到了三个人,他的爸爸、妈妈和保姆,他说,他们从来不让他单独呆在一块。这两次讲座给我的触动很大,让我真正意识到,随时干预对孩子而言是多么重要。而后来在干预孩子的过程中,才切身体会到,随时干预,对家长而言,是多么辛苦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正确识别孩子当时的状态,从而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是多么的重要。一般情况下,就孩子当时的情况而言,他的状态可以分为全自闭、半自闭、非自闭状态,而一个孩子康复速度的快慢,就处决于这个孩子处于这三种状态的时间长短。也就是说,对于未经训练的孩子,一天清醒12小时的话,可能会有10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处于全自闭状态,他们在自已的自闭状态中自得其乐,接受不到外界的有用的信息甚至是拒绝接受外界的信息。而孩子的进步过程,就是孩子处于全自闭状态时间越来越少而非自闭状态时间越来越多的过程,如果孩子在清醒的时候能够完全处于非自闭状态,孩子就离康复不远了。当然这很难做到,我们家长只有拼命努力。家庭训练方法四:不找大人,到处乱跑的训练宝宝直到五岁,才基本解决这个问题。不过我所有的方法有点残忍,可能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