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医学肿瘤学一,二章.ppt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124 大小:22M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研究生医学肿瘤学一,二章.ppt

研究生医学肿瘤学一,二章.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1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肿瘤学第一章绪论肿瘤基本概念一、肿瘤的定义肿瘤(tumor)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细胞的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二、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肿瘤可分为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良性肿瘤生长能力有一定限度,通常为局部膨胀性生长,生长速度比较缓慢,它可以压迫邻近组织器官,但通常不致侵蚀破坏邻近组织,也不向远处转移,因此危害性较小。恶性肿瘤生长为自主性,不受机体限制,生长旺盛无止境,并且有侵袭性(向周围组织浸润)及转移性,如未经有效治疗,通常导致死亡。三、新生物及恶性疾患新生物(neoplasm)这一名词,它的含义基本与“肿瘤”相同。“恶性疾患”(malignancy)与“恶性肿瘤”没有多大差别。当然,malignancy泛指一切恶性细胞增生性疾病,包括各种恶性肿瘤及白血病。四、癌、肉瘤和白血病癌(carcinoma)来源于上皮。如皮肤癌、食管癌、胃癌等恶性肿瘤肉瘤(sarcoma)来源于间胚叶(malignancy)或结缔组织。如骨肉瘤、淋巴肉瘤、血管肉瘤等白血病(1eukemia)来源于造血系统。如粒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细胞白血病等。五、癌症癌症(cancer)泛指所有的恶性肿瘤,由古希腊的Hippocrates所命名,意即有爪样突起、横行侵犯的螃蟹。应与来源于上皮狭义的癌(carcinoma)区别。第一节对肿瘤认识发展的历史一、中医对肿瘤的认识在殷周时代,甲骨文上就已记有“瘤”的病名。两千多年前的《周礼》一书中也有肿瘤的记载,称之为“肿疡”。“癌”字自明代开始使用。用“癌”字来翻译“cancer”,指各种恶性肿瘤,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医认为肿瘤的发生是由于气血凝滞。二、西医对肿瘤的认识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的木乃伊便已有了肿瘤存在的证据。而文献上最早的记述,可见于公元前1660年的埃及纸草文。最早被记载的恶性肿瘤是“乳腺癌”。1、体液学说公元前600年,古希腊的Hippocrates开始描述了发生于胃和子宫的恶性肿瘤,称之为癌症“cancer”。Hippocrates认为癌症是由体液中的黑胆汁积聚而成,创立了体液学说。他把肿瘤分成浅表性生长和隐匿性生长两大类。公元200年开始的盖伦时代,体液学说有了充分发展。盖伦认为体液在体内到处流动,癌症也可以在身体各部分发生。盖伦之后的1000多年间对于肿瘤的本质并没有新的提高。2、化学致癌学说1775年英国的内科医生PercivalPott发现长期清扫烟囱的男孩容易发生阴囊癌而提出肿瘤的发生与环境因素有关。1918年日本的Yamigiwa和Ichikawa给兔耳长期涂抹煤焦油诱发肿瘤成功。1933年英国的JamesCook等成功地分离出了煤焦油中的致癌成分——苯并芘(benzopyrene)。以后烟草成分与肺癌及黄曲霉素与肝癌关系被证实。——化学致癌学说确立3、病毒致癌学说1908年,丹麦病理学家Ellermann和Bang发现一种鸡的白血病能通过无细胞的滤液由病鸡传给健康鸡。1911年美国病理学家Rous证实鸡Rous肉瘤——Rous肉瘤病毒1964年Epstein和Barr证实EB病毒——Burkitt淋巴瘤。20世纪70年代以后证实乙肝病毒——原发性肝癌、人乳头状瘤病毒——宫颈癌,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成年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致癌学说确立4、物理致癌学说长期暴晒的海员皮肤癌发病率高1910年Marie和Clunet等证实大剂量X线长期照射诱发大鼠肿瘤。1928年Findlay等报告紫外线成功引发皮肤乳头状瘤和皮肤癌。20世纪40年代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市原子弹爆炸后,在幸存者中各种癌症(特别是白血病)发病率明显增高;大剂量放射治疗的肿瘤患者发生医源性白血病——物理致癌学说确立5、突变致癌学说20世纪初期,荷兰植物学家HugodeVries和德国动物学家TheodorBoveri提出了突变学说来解释肿瘤的起源。1969年美国科学家RobertHuebner和GeorgeTodaro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了癌基因(onecogene)假说。1975年第一个病毒癌基因Src被成功分离,并且在人和动物的正常细胞中也找到了Src基因的存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进入癌基因研究的黄金时期,至今已先后分离了一百多种癌基因,并且证实这些癌基因大多参与细胞内信号传递通路,许多本身就具有激酶或转录因子活性,它们在基因水平的突变导致其功能的异常活化,从而促使细胞持续生长和增殖而使细胞发生转化。70年代Knudson根据视网膜母细胞瘤家谱分析提出了二次突变学说1986年人类第一个抑癌基因——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致病基因Rb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