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地理选修末综合检验.docx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人教地理选修末综合检验.docx

人教地理选修末综合检验.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下列各项中属于人类和环境相对立的生产活动的是(>A.建设“三北”防护林B.在黄土高原修筑水平梯田,植树种草C.在洞庭湖周围围湖造田D.在北京市区内修建多层立交桥解读:选C。围湖造田会导致湖泊面积缩小,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从而使洪涝灾害频发。2.下列事物属于人工环境的是(>A.高山草甸B.极地苔原C.因过度放牧造成的荒漠D.大漠盐湖解读:选C。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是依据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来划分的。A、B、D三项中的环境受人类影响较小,C项则是因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而遭到破坏的环境。3.读下面漫画,有关其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臭氧层破坏,危害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B.②—森林破坏,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C.③—生态破坏引发的水污染,危害人体健康D.④—环境污染引发的全球变暖问题,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解读:选C。③应为环境污染引发的水污染。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4~5题。4.图中甲、乙、丙、丁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表示人口B.乙表示环境C.丙表示资源D.丁表示经济系统5.P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是(>①生产过程中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②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③资源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④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读:第4题,根据逻辑关系可以推出甲是环境,乙是资源,丙是人口,丁是经济系统。第5题,P过程是指从环境中获取资源的过程,该过程中可能破坏地表植被环境,容易导致森林等可再生资源的破坏,同时资源的开采也可能导致环境污染。答案:2009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两会”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纷纷提出《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议案。据此完成6~9题。6.促使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主要原因是(>A.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和熏陶深刻而又长久B.很多地区资源严重短缺,工农业经济生产受到严重影响C.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使我国社会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D.人口基数过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7.当前,影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A.庞大的人口数量B.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C.严重的环境问题D.缺乏优惠的政策环境8.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下列生产活动符合循环经济的是(>A.秸秆焚烧还田B.矿渣生产水泥C.垃圾转移国外D.污水灌溉农田9.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生产特点是(>A.高消耗、高排放、低增长B.低消耗、高排放、高增长C.低消耗、低排放、高增长D.高消耗、低排放、低增长解读: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资源和环境问题非常突出,致使我国发展经济面临巨大的压力,所以我国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循环经济。秸秆应直接粉碎还田,垃圾转移国外不能消除污染,污水不能灌溉农田。循环经济是低消耗、低排放、高增长型经济模式。答案:10.可持续发展思想源远流长,下列诗句能反映该种思想的有(>①“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②“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③“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⑤“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②③D.③④⑤解读:选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反映了丰收的景象,与可持续发展无关;“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反映了通过焚烧山林来开发土地的现象,容易造成水土流失。11.下列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做法是(>A.要想富,上山去砍树B.讲卫生,用一次性饭盒C.过日子,多子多孙多福寿D.到市场买菜,自备菜篮子解读:选D。到市场买菜,自备菜篮子可以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符合可持续发展。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对比分析,完成12~13题。12.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A.过度开垦B.过度放牧C.过度围垦D.过度养殖13.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解读:第12题,考查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本题两幅图分别是该地区的地形比例结构和农业用地类型结构饼状图。图示可以看出本区缓坡、陡坡所占比例较大,但农业土地利用以种植业为主,显然是过度开垦的结果。第13题,A项发展大牧场放牧业,不适宜,因为大牧场放牧业应该分布在地广人稀、干旱、半干旱地区;B项陡坡的地形,不适宜建梯田;C项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