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让数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六年级数学《位置》的教学反思洗马堰学校刘素芬《位置》是六年级数学学习的第一个内容,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加上去年我教过一次,今年再教,感觉对教材更加熟悉。因学生在中段已知道了在平面内可以根据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所以教学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进一步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课堂上我努力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利用现场资源,并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本以为是得心应手的一节课,可从课堂上学生的表情及课后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来看,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得并不理想。具体表现在:(一)时间把握不准。本节课我在前面列和行用的时间太长,导致后面的数对练习不足,在时间分配上我没有做到合理科学,所以整节课成了前松后紧的状况。(二)对教材研读把握不足,没有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在突破难点和重点时有灌输的嫌疑,没有体现出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自我探究,造成学生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的层次性不够清楚,学生的学习深度不够。用数对表示指定的位置是本节教学重点。课堂开始,在组织学生对位置有初浅认识后,应更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所以我在学生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时,我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开动脑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描述,组织学生讨论谁的方法比较好。由于学生的方法多且有的不准确,此时学生很自然的感知统一一种方法的重要性。而此时在学生兴致正浓时,我却急于完成教学过程,扼杀了大多数学生发言的权利,直接告诉学生在用数对表示数时,横为行,竖为列,在表示时先表示列,再表示行。这样教学,实质上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三)练习设计无层次性,没能很好结合学生实际创设问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未得到培养。一节课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教材练习一的内容来进行练习,学生基本上都能准确说出指定物体的位置,也能根据给出的位置找到物体。但这种学习的结果实际上是一种机械性的重复,学生并没有很好地应用数对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果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再教设计:(一)生活情境导入。今天上课前,老师要表扬班里的一位同学,请同学们猜猜他是谁?(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座位”是一个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于是在导入中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环节:让学生猜猜我想夸得那位同学是谁,当然,学生是猜不对的,因为我没有告诉学生位置,由此我引出课题:确定位置。)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需要确定位置的例子呢?说一说你确定位置的方法。(生举例)(二)探究新知。1、明确行、列排列规则。刚才你准确地说请了自己的位置,我们的教科书上也有一位小朋友想请我们帮他说出自己的位置,你有信心帮忙吗?2、课件出示教科书主题图。(从这张图上你了解到什么?他们正在干什么?)师引导:现在老师把他们班的座位表抽出来,请同学们结合这个座位表来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四人小组讨论)他们班分为几列几行?列表示横排还是竖排?面对座位表数列时应从那边数起,行呢?你能在座位表上指出张亮的位置吗?引导学生结合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既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进一补深化行、列排列规则的理解,由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3、认识数对(教学例1)(1)刚才我们准确地说出张亮的位置,那你能用更简洁、清楚的方法写出他的位置吗?(2)、生交流汇报。(要留给生充足的时间去交流,师适时点拨,师要充分预设各种课堂上的可能生成。)(3)、师:每次写位置都要说第几列第几行,老师觉得还是很麻烦?有没有一种既准确又简明的方法呢?再次思考一下(这样使学生产生了学习新方法的内在需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向小组同学请教)(4)、学生再次汇报,师生共同总结用数对表示位置的特点:用数对表示位置时,用一个括号把两个数括起来,中间用逗号隔开,括号里面第一个数表示列数,第二个数表示行数。(5)、课堂练习:a、老师说数对,对应位置的同学站起来。b、找座位游戏:老师给出位置(,3)和(5,)你能帮老师找到我要找的人吗?学生答案肯定是不能,师引导:我们通过写数对和做游戏,我们发现要准确描述位置要用几个数据?这两个数据分别表示什么?(此时,本课重要的知识点再次从学生之口引出,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更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通过上面两个练习,把学习数学知识彻底转化为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充分认识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数学中去”)(三)应用数对(教学例2)(1)(课件出示动物园示意图例2)师:小明放假去动物园玩,在动物园门口看见动物园的示意图。你知道这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