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白话文运动周氏兄弟的文学观念.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1.7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晚清白话文运动周氏兄弟的文学观念.ppt

晚清白话文运动周氏兄弟的文学观念.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何谓“现代性”?●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现代性总是和现代化过程密不可分,工业化、城市化、科学化、世俗化、市民社会、殖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等历史进程,就是现代化的种种指标。●就中国文学来说,现代性的本质表现为个体价值的充分肯定,追求文学的原创性,语言上使用白话文,文体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19世纪、20世纪之交,中国文学开始了在民族存亡背景上的外部与内部双重的现代化努力,许多观念性的变革在1898年前后发生。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器物上感觉不足――制度上感觉不足――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二、近代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变革对文学发展的影响2、社会变革对文学的促进1)文学活动和创办报刊有了法律保障,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言论、著作、出版等自由。2)具有大众化、平民化、民主特征的现代出版业逐步兴盛,为文化和文学的普及奠定了传播基础。3)科举制度废除,社会出现了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出现了职业作家群。4)文学平民化、大众化的价值取向。3、文学自身发展的促进。古典文学形式(诗词文赋)的式微,新的文学形式的孕育。文学自身发展的现代性追求导致传统文学产生新的质变。(一)梁启超的“三界革命”“诗界革命”●“诗界革命”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下形成的文化运动,梁启超首倡,黄遵宪为主将。●“诗界革命”主张诗歌要有新意境,要有新语句,要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旧瓶装新酒”,要求保留诗歌的旧形式,变革不彻底。其目的主要是以诗歌革命的旗帜为政治改革张目。●黄遵宪提倡“我手写我口”,把新思想新材料入诗。他最早提出了用俗语进行文学创作。●“诗界革命”在观念上影响到1918年的新诗运动。2、“文界革命”●1899年提出●具体内容:吸收西方的雄辩体、随笔体,结合魏晋文风,把古文从“义理、考据、辞章”中解放出来,以西方近代思潮替代圣贤义理,以丰富的世界进化维新的史实突破拘谨的考据,以俗语、外来语入文以丰富文章的表达方法。●“新文体”:其特点是思想新颖,文白夹杂,平易畅达,笔锋饱含感情,具有很强的鼓动力。3、“小说界革命”晚清政治改良思想家希望小说成为改良社会政治的重要工具。梁启超在《译印政治小说序》《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等文中阐释了他的小说革命主张。认为小说具有新民救国的效力。文言文已经无法表现现代人丰富复杂的思想、精神和繁复的内心世界,无法表现现代人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当语言无法表现它的对象时,变革就成为一种必然。老百姓不懂文言文.最早提出“言文合一”的是黄遵宪,他认为“言文合一”使西方国家文化普及,科技发达,社会进步,中国“言文分离”是落后的根源,是愚民的工具,文言误国。晚清白话文运动中的“我们”和“他们”。周氏兄弟的文学观念,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提出“文章者,国民精神之所寄也”,希望文学通过对民族精神、国民灵魂的熏陶和改造来达到振兴民族的目的。即鲁迅后来的文学“立人”思想。一批知识分子认为西方的强大主要得益于文学尤其是小说的教化与新民,尤其强调小说对政治思想的宣传与政治运动的配合。于是,翻译西方小说成风,使中国文学受到西方文学的广泛影响。林纾的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迦因小传》等。周氏兄弟的翻译:《域外小说集》。四、文学革命前20年中国文学概况1.政论散文:以梁启超成就最高,梁启超把自己的新文体作为新民的觉世之文,以此传播西方的政治思想,鼓吹立宪、新民、强国,是富含感情,汪洋恣肆的魔力文字。如《少年中国说》、《新民说》等。2.革命派散文:以章太炎成就最高。文章动人心魄,自由尖锐,富于创造。革命派散文具有革命性、斗争性、鼓动性与通俗性的统一。3.政治小说:宣传政治观念,关注社会问题。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4.谴责小说:讽刺带谩骂。出现了四大谴责小说:刘鹗的《老残游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5.鸳鸯蝴蝶派小说:市井通俗言情、奇侠、黑幕小说,倡导文学是消遣的游戏的金钱的文学观念,主要以《礼拜六》杂志为代表。影响较大的小说:徐枕亚《玉梨魂》,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侠传》《广陵潮》等。6.翻译小说:林纾、周氏兄弟结语:史学家认为,“变”有三个级度:一是十年期的时尚之变;二是百年期的缓慢渐变;三是不基于时间维度的激变或称为“剧烈脱节”,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变”在三个维度上都有表现。清末民初的文学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准备期,是近代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过渡阶段。中国现代文学的真正开端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准确的说是1917年的“文学革命”。第三讲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