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作为一名新老师,在教学上总是希望能够创新,例如希望在组织教学方面创一些新招,更好引起教学共振效应。也希望能够与学生擦出火花,达到思维发展和情感交流的融和。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尝试融入一些体现时代精神,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的元素。而经验的积累和知识能力的更新,对于我这样的新老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本学期,我在民航中学作了一个异地教学的尝试,课题是“难忘九一八”,从设计到实施教学的整个过程里,我增加了一些新的教学体验和感触。下面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上能吸取经验教训,扬长避短,更上一层楼。首先我想谈谈自己做得不足的地方。一.处理素材方面能力比较欠缺,有待提高。这节课,我选择用POWERPOINT辅助教学,设计课件的时候我用了很多时间收集相关的素材,但面对一大堆影片资料、图片资料、地图和文字资料,我有点无从下手,什么都觉得好,都希望能够给学生看,所以最初设计好的课件,素材真的非常丰富,但这时问题也出现了,过多的素材给人堆砌的感觉,而且用得不到位。例如我在讲“九一八事变”的背景时,插入一段文字资料,从日本制定的国策,经济危机,蒋介石重兵围剿红军,无暇东顾等方面介绍,希望学生能通过这段文字了解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因为课文没有关于背景的介绍。但“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并不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特点就是不刻意追求体系的完整性,思考到这点,我就作了一个改变。把这段文字资料删去,联系学生已经学过的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的内容,里面有提到日本称霸世界的计划,而这个计划的第一步就是侵占中国的东北,蒙古。最后我用了这个简单的示意图:“东北、蒙古——中国——全世界”来代替上面的那段文字资料,这样设计既注意强化新旧知识的联系,又让学生简单地了解到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背景。另外一个例子,就是讲“西安事变”的结果,我设计了一道讨论题,联系课后的活动与探究,让学生讨论“如何处置蒋介石”。在这个环节,我本来也准备了一段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外各方的反应文字资料。这一大段文字,对于学生来说既枯燥又难懂,最后我就把这段文字设计成三个小朋友的对话,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看到后兴趣马上来了,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了。最后一个例子,就是一些图片素材的运用。在整理素材的时候,我找到了很多关于“九一八事变”日军暴行和东北沦陷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悲惨的图片,我希望能带给学生最直接的感性认识,所以我希望能把这些图片给他们看,但数量太多了,而且也不可能一张张看,课堂时间是不允许的,特别公开课的时间要把握得比较好。最后作了一个尝试,就是把这些图片放到东北沦陷这块内容,在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边每隔10秒播放这些图片,这样从视觉和听觉上让学生真切地去感受东北人民失去家乡的痛苦和对日寇的痛恨。刚刚讲的三个例子都是我在选取,运用素材时遇到的问题,后来经过尝试和一些教师的指点,作了修改。效果虽然不能说很完美,但有了很大的进步。我的体会就是:在选择素材或者补充材料时都要注意取舍,原则上要便于学生理解教材,是为教材服务;内容要典型、简短、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能引起学生兴趣,加深印象;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情感与价值观;对非重点的内容要精简。二.处理教材内容的能力有所欠缺,教学思路不够清晰。不同的教师在处理同一教学内容,会有不同的教学思路。要上好一节课,我认为首先要处理好教学思路,如果教师自己的思路不清晰,在教学时就很被动了,而我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处理九一八事变这块内容上,我直接按照课本的内容,讲述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经过后,就把重点放在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上,因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了东北三省沦陷,最后再介绍东北人民的抗战。按照这样的思路尝试了一节课,发现了以下的问题:忽略了介绍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军要求抗日的史实,也没能为下面西安事变张学良的出现作铺垫,只强调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够全面;另外,把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放在东北沦陷后才讲,条理也不够清晰。最后,作了如下修改:把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划分为两条线索,一是日本如何发动九一八事变,二是事变爆发后中国各阶层(东北军、蒋介石、东北人民)的反应,把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放到这里讲,最后再讲九一八事变结果——东北沦陷。实践证明,这样设计,条理分明,层次也很清晰。另外一个例子,就是从九一八事变过渡到西安事变的设计上,最初的思路,用了江泽民同志的唁电,引入张学良和西安事变,但这样设计就没能把两个内容很好地衔接起来,所以后来也作了修改。用一张示意图,显示日本侵占东北后,又伸向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