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炮制理论.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2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药的炮制理论.ppt

中药的炮制理论.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一章緒論中藥炮製學是專門研究中藥炮製理論、工藝、規格標準、歷史沿革及其發展方向的學科。其任務是遵循中醫藥理論體系,在繼承中藥傳統炮製技術和理論的基礎上,應用現代科學技術進行整理、研究,探討炮製原理,改進炮製工藝,制訂飲片質量標準,提高中藥飲片質量,同時應加強對中成藥中炮製的研究,保證醫療用藥的安全和有效,並不斷創新與發展本學科。中藥炮製學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學科,與其他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繫。中藥炮製是以中醫藥理論為依據,並且以此理論來解釋炮製作用,例如,某方某藥必須要用甚麼樣的炮製品才能保證臨床療效,故必須具有中醫中藥的基礎理論知識。中藥經炮製後往往引起成分中質和量的變化,故而要應用中藥化學和分析化學的知識和技能進行解釋和測定。中藥經炮製後也會引起藥理作用的改變,故而也需要應用藥理學的有關知識和技能。要確認炮製品的質量優劣,必須知道原藥材的質量優劣,故而也需要中藥鑑定學的知識和技能。炮製和製劑緊密相聯,炮製往往是調劑和製劑的前一段工序。因此,學習本學科時,必須靈活綜合應用各學科的知識和技能。第一節中藥炮製的起源與發展中藥炮製古稱“炮炙”,系指用火加工處理藥材的方法。據《說文》載:“炮,火炙肉也。”段注:“毛炙肉,謂不去毛炙之也。”《禮記.內則》:“塗之以謹(墐)塗,炮之。”鄭玄注:“炮者,以塗燒之為名也。”孫希旦集解:“裹物而燒謂之炮。”《說文》:“炙,炙肉也,從肉在火上。”《詩經.小雅.瓠葉傳》:“炕火曰炙”。“炮”、“炙”均源於食物加工,可見早期的炮製主要是用火加工處理藥物。酒的發明與應用,在我國非常久遠。起源於舊時代,在新石器時代有所進展,而廣泛應用於奴隸制社會時期。新石器時代的龍山文化,則發現有專用酒器,殷商文化中發現更多的專用酒器,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鬯”字,鬯就是芳香性的藥酒,供祭祖用。酒的發明與應用,豐富了用藥經驗並被引用於炮製藥物,就產生了輔料製法,充實了藥物炮炙的內容。二、中藥炮製的發展中藥炮製的發展大約可分為四個時期:春秋戰國至宋代(公元前722年至公元1279年)是中藥炮製技術的起源和形成時期;明時期(公元1280年至1644年)是炮製理論的形成時期;清代(公元1645年至1911年)是炮製品種和技術的擴大應用時期;現代(公元1912年以來)是炮製振興、發展時期。在此時期的炮製特點和主要文獻如下。(一)春秋戰國至宋代在古文獻中炮製的出現,最早只是個別和簡單的炮製原則。《五十二病方》是我國現存較早的醫方書,在收錄現存的二百八十多個醫方中,包括了淨製、切製、水製、火製,水火共製等炮製內容。如取慶(蜣)良(螂)一斗,去其甲足;服零(茯苓)……以春;取商牢漬醯中;止出血者燔發;燔其艾;陳藿,蒸而取其汁等。不僅有炮、炙、燔、煅、細切、熬、酒醋漬等術語,並有操作過程的記載。《黃帝內經》約為戰國至秦漢時代的著作,《靈樞經.邪客》篇中有用“秫米半夏湯”治療“邪氣客人”的記載。“秫米湯”中的“治半夏”即修治過的半夏。生半夏毒性大,以“治”來減低毒性,可見當時已注意到有毒藥物的炮製。《素問.繆刺論》中所說的“角髮”“燔治”即是最早的炭藥—血余炭。“口父咀”即是當時的切製飲片。到了漢代,中藥炮製技術已有較大的發展。我國第一部藥學書著《神農百草經》在紀元前問世。書中指出:“藥有……及有毒無毒,陰乾暴乾,采造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偽新陳,并各有法。”這裡所指陰乾暴乾是指產地加工,而生熟則說的是藥物炮製了。如“露蜂房……熬”,“桑螵蛸……蒸”,“貝子……燒”等。漢代有關藥物炮製的方法更多的是散見於處方藥物的腳注,與藥物配伍、劑型、煎法、服用相聯繫。如《傷寒論》抵當湯:“水蛭三十個,熬;虻蟲十三個,去翅足,熬;桃仁二十枚,去皮尖;大黃三兩,浸酒。”對毒劇藥應用很謹慎,用法也很有分寸。如附子要求“炮”,“炮去皮,破八片”。其中有些炮製方法已趨成熟。對製藥火侯上提出“燒、煉、熬”三者不同。歸納起來,在張仲景時代,中藥炮製方法有去污、去蘆、去節、去毛、去皮、去皮尖、去心、去核、去翅足、去鹹、擘、破、口父咀、斬折、銼、搗、水浸、湯洗、煮沸、酒煮、苦酒煮、蒸、燒、熬、炮、煅、煉、炒、炙等。同時,炮製理論上也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如《神農百草經》序錄中就有:“凡此七情,合和視之……若有毒宜製,可用相畏相殺者,不爾勿合用也”。這些都是當時對有毒藥物炮製方法與機理的解釋。張仲景還提出藥物,“有須燒煉炮炙,生熟有定”,開創了藥物生熟異用學說的先導。礦物藥的炮製,當時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周禮.天官冢宰》《瘍醫論》曾載:“凡療瘍,以五毒攻之。”漢末鄭康成(公元127年~200年)注云:“止病曰療,攻治也。五毒,五藥之有毒者。今醫方有五毒之藥,作之,合黃敄,置石膽、丹砂、雄黃、譽石、慈石其中,燒之三日三夜,其烟上著,雞羽掃取以注瘡,惡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