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片形吸虫病.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37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导致片形吸虫病.ppt

导致片形吸虫病.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形态成虫与虫卵在大小、形状、颜色等方面与布氏姜片吸虫较为相似。成虫形态特征为:虫体个大,约(2~5)cm×(0.8~1.3)cm,叶形,虫体前端有明显突起,被称为头锥。肠支树枝状,睾丸高度分支,在虫体中部前后排列。虫卵特征为:长椭圆形,大小为(130~150)m×(63~90)m,黄褐色,有小盖,卵内充满卵黄细胞,卵细胞不易看清。二、生活史成虫寄生在终宿主的肝胆管内,虫卵随胆汁入肠道后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入水后,在适宜温度下毛蚴孵出,钻入中间宿主椎实螺体内,在椎实螺体内经过一代胞蚴及两代雷蚴的发育繁殖后,逸出的尾蚴附着在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囊蚴被终宿主吞食后,在小肠上段逸出幼虫,幼虫穿过肠壁入腹腔,钻破肝被膜入肝脏进入肝胆管。从感染囊蚴到粪便排出虫卵约需11周,整个生活史的完成约5个月时间。成虫在体内可存活12年。三、致病成虫寄生期的主要病变是胆管上皮的增生。虫体的吸盘和皮棘等引起的机械性刺激,可致胆管壁炎症性改变,并易并发细菌感染,表现为胆管炎。肝片性吸虫产生的大量脯氨酸在胆汁中积聚,也是引起胆管上皮增生的重要原因。肝片形吸虫感染较轻时胆管呈局限性增大,而重感染者胆管的各分支均有管壁增厚。虫体阻塞胆管、胆汁淤积,造成管控扩张。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潜隐和慢性3个病期。也有少数为无症状带虫者。1.急性期发生在感染后2-12周不等,突发高热、腹痛,并常伴有胀气、呕吐、腹泻或便秘、肝肿大、贫血和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等表现。有些病人还可出现肺部和皮肤变态反应症状。此期表现大约持续2~4周。2.潜隐期患者的急性症状减退或消失,在数月或数年内无明显不适,或稍有胃肠道不适症状,而病变在发展之中。3.慢性期主要有乏力、右上腹疼痛或胆绞痛、恶心、厌食脂肪食物、贫血、黄疸和肝肿大等表现。此外,成虫所致胆管损伤可引起胆管广泛出血的并发症,这也是贫血的主要原因。4.异位损害(又称肝外肝片形吸虫病)童虫在腹腔中移行时,可穿人或随血流到达肺、胃、脑、眼眶以及皮下等处。常在手术后始获确诊。在有生食牛、羊肝习惯的地方,虫体寄生在咽部,可引起咽部肝片形吸虫病。四、诊断1.病原诊断粪检或十二指肠引流液沉淀检查以发现虫卵为诊断依据。虫体寄生较少者往往漏检,而且肝片形吸虫卵与姜片虫卵、棘口吸虫卵近似,亦可发生误诊。临床上有不少病例是经外科剖腹探查或进行胆管手术发现虫体而确诊的。肝脏表面的白色条索状隆起及胆管增粗现象,提示有肝片形吸虫寄生的可能。2.免疫诊断对急性期病人、胆道阻塞患者以及异位寄生的病例,采用免疫学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用ELISA、IHA和IFA等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均有较高的敏感性。由于肝片形吸虫与其他吸虫有较多的共同抗原成分,对其检出的阳性结果应结合临床分析。用纯化的肝片形吸虫抗原和排泄分泌物抗原或提高被测血清的稀释度均有助于提高免疫诊断的特异性。3.其他检查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均增多,尤其在急性期更明显;胆囊造影有时可发现肝片形吸虫;B型超声波可显示不同程度肝肿大,肝实质不均匀,肝胆管扩张,胆囊壁肥厚,有时可发现胆道内肝片形吸虫呈现0.3-0.5cm圆形阴影。五、流行与防治肝片形吸虫病是一种畜主人次型的寄生虫病,散发性流行于世界各地。牛、羊肝片吸虫感染率多在20%-60%之间。法国、葡萄牙和西班牙是人体感染肝片形吸虫的主要流行区。五、流行与防治在我国,人群感染率为0.002%~0.171%,散发于15个省市,其中以甘肃省的感染率为最高。估计全国感染人数为12万。人可因生吃水生植物(如水芹)或喝生水或生食或半生食含肝片形吸虫童虫的牛、羊内脏(如肝)而获得感染。预防人体肝片形吸虫病的关键措施是卫生宣传,使居民认识到生食媒介植物和动物内脏的潜在危害。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是硫酸双二六酚(别丁)。其他药物有吡喹酮和阿苯哒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