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我在课改中成长目前,新课改正在我校如火如荼地开展。它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的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笋般的发芽、生长,给我校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新课改是在一种全新理论指导下实施的实践性改革,因而更新教学观念,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是顺利推进课改的前提。这是我从教十年来的深切感悟。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以下我和我的新课改。一、我的个人成长经历我叫江绿波,2002年毕业以来,一直担任语文课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能够树立课改新理念,优化课堂教学,让语文课堂教学迸发出活力和创造力;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热爱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获得学生们的爱戴;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不断完善能力,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曾获得“南昌市师德标兵”、“青云谱区优秀班主任”、“南昌市教学案例奖”、“青云谱区优质课奖”、“等荣誉称号;曾经多次进行创新课堂教学改革,善于积累、学习、总结、反思,并能因材施教;积极参加学校、市教学研究,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多次在全市教育教学会议上作经验介绍,并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获省论文一等奖三篇,二等奖五篇;在省级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篇。二、个人专业发展目标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热爱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获得学生们的爱戴,不断完善能力,提高自身修养,在短时间内熟悉各项业务工作,提高反思能力,成为研究型和学习型的教师。自我反思,博采众长,形成风格,争做专家。三、参与新课改的经验“自主合作学习型课堂”所强调的“互助、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以及“问题由学生提,答案由学生找,方法由学生解,规律由学生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只是充当引导者的角色这一目标,则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活了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在这一点上,我清醒地认识到课改对我个人成长意义重大,因此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自觉吸纳新理念,摒弃旧观念,主动投身到课改的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到:人最难认识的是自己,最难改变的也是自己,但一个连自己都改变不了的人怎么能改变别人呢?于是,我学习、研究、实践、反思,兢兢业业,克难求进,努力当好课改的排头兵,努力成为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教育能手。通过课改积累,结合自身教学特点,我着重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做了努力:1、给学生“插嘴”的权力学生“插嘴”,会令很多教师反感。其实,秩序井然的课堂不一定有利知识的传授,相反制约着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听了于永正等有名教师的课,总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原因在于他们的课堂多了一些突发的、有创意的灵感,而这些都来源于学生不由自主地插嘴。我想,这些插嘴的学生是在对问题积极思考后,发现新问题,产生思想的时候“嘣”出来的。学生的“插嘴”是灵感的体现,它蕴含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大胆的想象,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地对待。首先要接受他们的新观点,然后再给予论证的时间,做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鼓励学生,使学生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的感受。课堂气活跃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也跟着“活”起来了。2、给学生“争论“的权利。赞可夫在《知识的谈话》中说道:“当教师解释他要说明的事件和谈话的时候,必须克服那种形式主义、装腔作势的作风,如果班级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谈氛围,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问题带到课堂中来展开无拘无束地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参加到谈话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以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课堂是教学的一个场所,在这里教和学都是一样重要。我充分认识到这点,和学生保持民主、平等的关系,收起师道尊严的形象,努力为学生创造那种“推心置腹地交谈思想的气氛。”为此,我得到了可喜的回报,学生的创新能力日益提高。例如:在教《悲壮的一幕》一课时,我让学生针对科马洛夫:“首长,属于我的时间不多了,我想先把这次飞行探险情况向你汇报,这是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的一番话,组织学生以“飞行探险工作与生命谁重要”为话题,展开讨论。结果,学生们在是与不是之间形成了两种观点,并各持理由,闹得不可开交,互不相让。一方认为飞行探险工作对舰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进步起着重在的作用,所以科马洛夫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镇定自如,大义凛然,为祖国的科学事业贡献最后的力量;另一方认为生命是事业的基础,革命的本钱,惟有保全生命,才能更好地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科马洛夫的死将给人类的飞行带来巨大的损失,双方各抒己见,互不退步。争论虽没有明确的结果。但学生从争论中更多地体会到了科马洛夫面对死亡无所畏惧,为人类的进步与科学事业的发展甘洒热血的豪情壮志。这样的争论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新的思维,新的认识。3、给学生“探索”的权利。心理学家乔治波利亚普认为:“非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