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是指来源于胃十二指肠的消化功能障碍症状,即有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痛、腹胀、早饱、嗳气、厌食、泛酸、恶心、呕吐等,并可排除解释该症状的器质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据报道,每年有20%-30%的人群有慢性反复发作的消化不良症状,部分患者症状可严重或持久,从而影响其生活质量。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主诉各异,又缺乏肯定的特异病理生理基础,因此,对这一部分病人,曾有许多命名,主要有功能性消化不良,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特发性消化不良,原发性消化不良,胀气性消化不良,上腹不适综合征等,目前国际上多采用前三种命名,而“功能性消化不良”尤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随着医学的发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得到明显提高,过去认为该病缺乏器质性病变的基础,现认为是一类独立的临床疾病。2006年新出的罗马III标准从分类上淡化了功能性和器质性的区别,并根据临床特点将FD分为两类:(1)餐后不适综合征PDS(2)上腹痛综合征EPShttp://www.dxbzxw.com/dxbyy/gxdxyy/一、病因及发病机制(一)饮食予环境因素(二)胃酸(三)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四)幽门螺杆菌感染但HP慢性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关系的研究结果差异很大。HP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根除HP治疗后其消化不良症状并不一定随之消失。最近的一项研究提出,根治幽门螺旋杆菌从长期来说,可能对症状缓解有益,但不能立即生效。儿童中的研究却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HP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儿童(P<0.01),经抗HP治疗者消化不良症状可以消失。因此,HP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还需进一步的研究。http://www.dxbzxw.com/dxbyy/gxdxyy/(五)胃肠运动功能(六)内脏感觉异常(七)心理社会因素(八)其他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2.吞气症许多病人常下意识地吞入过量的空气,导致腹胀、饱胀和嗳气,这种情况也常继发于应激或焦虑。对于此类病人,治疗中进行适当的行为调适往往非常有效。二、临床表现及分型1989年,美国芝加哥FD专题会议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分成5个亚型:反流样消化不良、运动障碍样消化不良、溃疡样消化不良、吞气症及特发性消化不良。但后面二型概念比较模糊,有的学者提出分成3型(即前三型)。后来有采用的是4型分类:(1)运动障碍样型;(2)反流样型;(3)溃疡样型;(4)非特异性型。http://www.dxbzxw.com/dxbyy/fjdxbyy/(一)运动障碍样型(二)反流样消化不良(三)溃疡样消化不良(四)非特异性型三、诊断及鉴别诊断此外,近年来开展的胃食管24小时PH监测,超声或放射性核素胃排空检查、胃肠道压力测定等多种胃肠道动力检查手段在FD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上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原因不明的腹痛、恶心、呕吐患者往往经胃肠道压力检查找到了病因,这些检查也逐渐开始应用于儿科病人。(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罗马II诊断标准(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罗马III诊断标准2.餐后不适综合征诊断标准病程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下诊断标准且至少具备下列1个症状:(1)每周发作数次,进常规量食物后出现餐后饱胀;(2)每周发作数次,因早饱感而不能进常规量食物。患者可同时具有:上腹胀气或餐后恶心或大量嗳气以及可同时具有EPS症状。3.上腹痛综合征诊断标准病程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下诊断标准且需同时具备有下列所有条件:(1)每周至少1次中度上腹痛或灼烧感;(2)疼痛间歇发作;(3)不向胸部或其他部位放射;(4)排气排便后不能缓解;(5)不符合胆囊及肝、胰、壶腹括约肌功能障碍标准。患者可同时具有:疼痛为灼烧样,但不适胸骨后;疼痛可在餐后诱发或减轻,但空腹时亦可发生;可同时具有PDS症状。(四)鉴别诊断2.具有溃疡样症状的器质性消化不良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炎,幽门管溃疡,幽门前区溃疡,糜烂性胃窦炎。在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溃疡亚型前必须进行内镜检查以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胃轻瘫。3.胃轻瘫许多全身性的或消化道疾病均可引起胃排空功能的障碍,造成胃轻瘫。较常见的原因有糖尿病、尿毒症、结缔组织病。在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运动障碍亚型时,应仔细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胃轻瘫。4.慢性难治性腹痛(CIPA)CIPA病人70%为女性,多有身体或心理创伤史。病人常常主诉有长期腹痛(超过6个月),且腹痛弥漫,多伴有腹部意外的症状。大多数病人经过广泛的检查而结果均为阴性。这类病人多数有严重的潜在心理疾患并坚持要求进一步检查。对这类病人应提供多种方式的心理、行为和药物联合治疗。四、预防五、治疗医生应该探究病人的生活应激情况,包括病人与家庭、学校、人际关系及生活环境有关的事物,应指导病人减轻应激反应的措施,如体育锻炼和良好的饮食睡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