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育学原理本章主要内容:本章重点:教育学概念与教育学科发展的关系本章难点:教育学原理在教育学学科群中的定位一、教育学科的历史发展(一)教育学孕育—萌发阶段1、孕育时期2、萌发时期3、这一时期有关教育的文字和著作,具有下述几个特点:(二)教育学的独立阶段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但没有提出“教育学”这一概念。德国的康德于1776年首先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德国人赫尔巴特是最早视教育学为一门科学,并创立教育学体系的人。1806年他出版了《普通教育学》,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这一阶段之所以被称为教育学的独立学科阶段,是因为:(三)教育学学科群形成阶段1、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德国教育家拉伊(W.A.Lay,1862-1926)1903年出版的《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美国的杜威(J.Dewey,1959-1952)1916年出版《民本主义与教育》。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H.A.Kahpoba,1893-1978)主编的《教育学》于1939年出版。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中国以1901年王国维翻译日本立花铣三郎的《教育学》为起点,逐步开始了编写自己的教育学,先后出版了一些比较好的教育著作。如孟宪承的《教育概论》,吴俊升的《教育哲学大纲》,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等。2、此阶段教育学科的特点:(四)教育学学科群深化、整合阶段1、这一阶段较为著名的教育著作1975年,苏联教育家赞可夫(JI.B.3aHkoB,1901-1977)出版了《教学与发展》。1972年,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巴班斯基(Ю.K.БбaÓaHcКИЙ)出版了《教学过程最优化》。2、特点二、教育学原理学科与教育学原理课程②本课程的内容和逻辑体系3、本课程参考文献其他主要参考文献:本章复习思考题:第一章教育概念第一节根深蒂固的误识:教育就是他人教育一、两部教育大辞书的“教育”词条释文:教育就是他人教育“什么是教育”?有两种完全不同倾向的看法:一种过于宽泛,一种过于偏狭。对教育作宽泛解释的只有少数教育家,如法国的卢梭、美国的杜威;大多数教育家对教育作偏狭的解释,如英国的斯宾塞、法国的涂尔干、前苏联的加里宁。第二种是采用对古今中外具有广泛影响或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定义进行归纳、概括和抽象的方法。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和《教育大辞典》中的“教育”条目释文。第三种是寻求某些能区分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标准,并进而揭示教育涵义的方法。如彼得斯对“教育”概念的分析。生物学起源论(法利托尔诺)心理学起源论(美孟禄)劳动起源论(前苏联学者)三、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教育存在的两种基本方式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本章主要内容:政治第一节教育在社会大系统中的定位与移位一、教育在农业社会中的定位二、教育在工业社会中的定位三、教育在信息社会中的定位第二节教育与政治的关系1、从政治角度出发,政治就是教育。2、从教的角度出发,教育就是政治。1、就目的而言,教育和政治活动都在于影响人。2、就教育行政系统而言,18世纪末的产业革命后,公共教育迅速发展,国家参与教育活动和对教育的组织管理日益完善起来。3、教育应独立于政党之外。1、政治影响教育。2、教育也影响政治。(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二)教育对政治的影响第二节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二、学校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历史演变(一)古代社会,学校教育与经济的脱节、分离。(二)工业社会初期,学校教育开始分化,部分与经济发生联系。(三)20世纪70年代后,学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与经济的结合。三、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一)经济对教育的影响(二)教育的经济意义从字源角度来看,“文化”一词源于英语中的culture,而culture的词源是拉丁语中的cultus,该词的原义中有“耕作”的意思。因而这个词原就有人们在自然界中劳作,从中取得收获物的意思。引申来说,就有了教养和摆脱自然状态而久经锤炼得以存在的意思。王蓬的诗句“文化有余戒事略”汉朝刘向《说苑》中所说的“凡武之兴。然后加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这个汉字的起源是,它是一个由线条相互交叉呈“父”状,万物相互交叉,有装饰花纹的单调的文字。“化”则是人“入”和“七”的会意,“七”即回首从人之意。故“文化”在文学上也就表示“物纵横而无隔阂,引导人从善”。文化的定义大多数学者都承认文化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名词,它包括了人类通过后天的学习掌握的各种思想和技巧,以及用这种思想和技巧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这其中既有属于经济基础的部分,也有由此决定的上层建筑的部分;既包括了精神产品,也包括了物质产品。可以说这是一种最广泛的文化观。(一)大众文化传播对教育的影响2、大众文化传播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