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和学生一起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初中生物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中的一个实验,是学生在探究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之后的又一个多组对照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对在实验设计、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新思路,通过实验一一解决。首先,在学习了“营养物质”一节之后,接着提出问题:既然我们所吃的食物都是来自于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那我们吃了绿色蔬菜会不会变成绿人?我们吃了鸡翅会不会长出翅膀呢?当然不会,那么食物被我们吃进去之后,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由此引出“消化和吸收”这一课题。食物进入我们身体的第一站是口腔,那我们就先来研究一下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吧。但是食物的品种很多很杂,我们只研究最常吃的食物——馒头在口腔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大家回去吃馒头的时候,先仔细咀嚼,品尝一下细嚼之后馒头的味道,再参照课本P38的提示,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份合理的探究计划。在这里,除了提示学生注意设计对照时要保证变量的唯一等问题之外,为了引导学生的拓展思维,我还特地增加了几个提示:你能用别的材料代替馒头吗?除了“口含消毒棉絮”的方法外,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尽快获得较多的唾液?你能设计一个表格,记录实验结果吗?把实验过程的设计放到课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考虑,去讨论,去设计并完善探究计划。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成功率,也节省了课堂上的宝贵时间。为了帮助学生制定好计划,也为了了解学生计划中的新思路、新问题,我特地把学生的探究计划提前收起来看了一下,发现学生计划中的不妥之处,及时告知,提示他们重新考虑并完善。对学生计划中体现出来的新思路,新问题,自己先想一想、做一下,以便在实验课上与学生交流体会。在经过了充分的准备后,实验过程进行的很顺利。学生们紧张、忙碌、兴奋,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地做着。除了课本上提示的内容外,学生们大胆创新,又探索出了很多新的思路,并通过实验一一验证。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材料的选择:在实验课上,有些小组带了几种材料:馒头,煮熟的面条,米饭,硬面火烧。每种材料都试一下,再比较一下那种材料最好用。最后大家一致认为:馒头太软,不容易切出形状,很难保证大小一致;面条和米饭太粘,不易切碎,也不容易弄到试管底;硬面火烧去掉外皮后,容易切出形状也易切碎,是比较理想的实验材料。唾液的采集:我们一直认为这是本实验的难点,没想到学生的办法也不少。有的学生说,消毒棉絮放到口腔中太不舒服,取的唾液也少,不如咀嚼口香糖,那样嚼起来舒服多了,还能很快获得较多的唾液。也有学生说,其实什么也不用嚼,只要闭上眼,想想自己平时最爱吃的美味,然后做几下咀嚼动作,就会产生很多唾液。对学生提出的方法,我没有给出太多的评价,让他们自己去实践,只要记得保证变量的唯一就行了。探究的延伸:在学生明白了把试管放到37℃的水中一段时间的原因后,有的学生说:我想试试把试管放到凉水中或开水中结果会怎样?有的学生说:我想试试在1号试管中滴加几滴食醋会不会影响实验结果?有的学生说:我想看看先滴加碘液,再把试管放到37℃的水中结果会怎样?对这些问题,放手让学生去做,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探究习惯的养成,也是大有好处的。作为老师的我们,也从中获益匪浅。结果的分析:通过观察、填表、分析、比较,同学们发现:除了没加唾液的2号试管变蓝特别明显外,其它加了唾液的试管,尽管3号试管没有模仿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但由于唾液的包围,馒头块的周围基本上是不变蓝的,只有用玻璃棒把它弄开,馒头块的里面接触到碘液才变蓝了;1号试管如果加了食醋,会部分变蓝;1号试管在凉水(21℃)中或开水(<100℃)中会部分变蓝。这三种情况变蓝的程度都没有2号试管的深,这又是为什么呢?同学们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一致认为:在口腔中,虽然牙齿、舌、唾液在馒头变甜的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真正使馒头中的淀粉转变成麦芽糖的是唾液中的淀粉酶,牙齿和舌所起的作用只是让唾液和馒头充分的混合;温度和酸碱度会影响唾液中淀粉酶的活性,但并没有使其活性完全丧失。这样的讨论,对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是大有好处的。情感的提升:学生们从小只听大人说,吃饭要细嚼慢咽,但并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通过这次实验,学生才真正意识到:原来细嚼慢咽不但是一种文明的饮食行为,而且还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对身体健康是十分重要的。珍爱生命,要从一日三餐做起,好好吃饭,天天刷牙,保持口腔清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这些道理,都是有科学依据的,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遵守,去坚持。探究是无止境的。对“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这一实验,在以后的教学中,新的学生还会有新的想法,新的感悟。教学相长,让我们和学生一起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