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蓄势待发——高三历史复习策略.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3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夯实基础、蓄势待发——高三历史复习策略.doc

夯实基础、蓄势待发——高三历史复习策略.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夯实基础、蓄势待发——高三历史复习策略序在2011年天津市历史部分命题指导思想中这样写道“历史学科命题坚持体现基础性、时代性、综合性、和地方性的特点,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历史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从命题的指导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考察部分虽以能力为主导,但仍然以基础为本,即老师们在教学中所强调的“双基”,而“双基”的把握我觉得又以学生的基础知识为最根本。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虽然一再强调考查能力,但准确性记忆的基础知识分数比重仍然是相当可观。大部分试题的考核都是运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问题,难以在试卷中区分基础知识所占的比重有多少,能力分数又有多少。不掌握相关知识,再有能力也只是望题兴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俗语形容历史学科测试是非常贴切的。所以,在日益重视能力训练,突出能力考察的今天,强调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防止矫枉过正,是当前历史复习中特别值得认真反思的主要问题。而且,只有在全面、系统、牢固、准确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学问思辨过程中,才有可能提高历史学可能力。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与当今以能力为核心的考核模式并不矛盾,而是相得益彰。具体到高三复习中,就要求老师要以本学科基础知识为主要阵地,夯实基础,强调学生把握主干知识。同时要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打通主体脉络,构建整体框架在人教版新编高中历史课程的体例下,它打破了原来通史的编排顺序,以模块历史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主要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组成部分,这种模式所体现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强调中国史与世界史的联系,强调全球史观。这种编排方法有利于将中国史放到世界史中考察、理解,从而开拓学生思维、视野。但就目前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学生没有良好的通史基础,直接构建全球史观往往有颠三倒四、一团迷雾之感。学习起来难度加大,分不清事件的先后顺序、因果联系。面对这种情况,在系统复习前应补充通史顺序的相关知识,对于学生把握具体史实是非常有帮助的。如中国古代史各朝代的先后顺序,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期。朝代时间夏朝前2070—前1600年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西周前1046年—前770年东周前771年—前256年秦朝前221年—前207年西汉前202年—公元9年新朝9年—25年东汉25年—220年三国220年—266年221年—222年—西晋226年—316年东晋317年—420年隋朝581年—618年唐朝618年—907年五代907年—960年北宋960年—1127年南宋1127年—1276年元朝1271年—1368年明朝1368年—1644年清朝1644年——1912年二、最好的复习资料是课本准确、系统的掌握教材知识(章节知识)是复习备考的基础,那怎样全面有效的利用课本呢?1.读目录。目录是各章节的总纲,是全册课本的总体知识框架,应从宏观上把握。在目录中可以分析出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主干知识。2.读“引言”。“引言”主要说明本章内容的历史背景、本阶段的时代特征和本章内容的特点,也属于宏观知识,对于学生形成本章节的主体框架极为有利,尤其是在模块历史的体例下,章与章之间衔接的不明显,单元框架极为重要。3.读正文内容,即课本每一课中的大字部分。这是教材的主体内容,是复习的重中之重,也是考试命题的主要依据。在这部分知识中往往包括两类,一类是史实性知识,另一类是结论性知识。史实性知识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历史现象的记录,结论性知识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评价,如性质、意义、成败原因等。第一类知识应以识记为主,以考查细节知识或充当历史背景分析解决未知知识时出现率较高。第二类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因为理解的过程本身就是掌握方法,开拓思维的过程,但理解不能代替记忆,还是要加强这些知识准确度的把握。4.读阅读内容,即小字部分。课本在每一章每一节的内容编排上都是清晰完整的,小字部分(包括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等)都和正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往往是大字的补充延伸,而且更具体、详实。如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中讲抑商的表现,“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法律贱商人”这一部分就可以参考历史纵横中“贱商令”详细的解释说明从而使学生加深理解。而且小字部分也不是出题的盲点,如09年高考试题就考核了必修二的《鱼鳞图册》。5.读本课要旨。本课要旨是对每一课内容要点的概括,是点睛之笔,学生可依据此把握重难点,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三、在教材具体知识基础上构建主体知识框架著名的教育学家鲁姆曾说:“教学与其说是让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事实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