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和障碍的矫正没有耐心耐心是一个人意志力的表现,它能帮助人控制情绪,忍受挫折去达到自己的目标。一个人总是感到欲求不满时,常常会表现出不耐烦。有无耐心还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行为,不能持之以恒的孩子坐不住,上课不专心听讲,做事常半途而废,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等等,因此,家长应从小注意培养孩子的耐性。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时要意见一致,至少当着孩子的面应该如此,有分歧应在事先或事后协商好。尤其是老年人,要对他们讲清偏袒带来的不良后果,做好他们的工作。第二,家长对孩子不要有求必应,对于不合理的要求要坚决地拒绝。例如,孩子非要买一个价格昂贵的玩具时,或非要吃一大堆冰淇淋时,而你对他讲道理他听不进去的话,可以采用置之不理的方法。第三,对于孩子的进步和好的表现要及时给予表扬。例如,有的孩子要得到一件东西,家长要求他等一会,也许今天他能坚持5分钟,明天可能坚持7分钟,要表扬他的耐心,并告诉他为什么要等待,因为要学会考虑到别人,不能只考虑自己。第四,对孩子的物质满足要适当,不要过于饱和。有的家长给孩子吃遍了山珍海味,玩够了所有的东西,但当你问孩子觉得幸福快乐吗?对什么感兴趣?他茫然地摇摇头,因为他要什么就有什么,需求饱和了。所以,心理学家建议家长一次只给孩子玩一、两件玩具,这样他反而专心、有兴趣。第五,不要轻易地中断孩子的兴趣,更不要让唠唠叨叨的责备填充孩子的生活。孩子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兴趣了,才可能沉下心来钻进去,因此,不要剥夺他们的这种执着,这是耐性的基础。第六,对于任性、调皮、不耐烦的孩子,可以让他去照顾比他更小的孩子,因为他遇到比自己还不讲理、不耐烦的小孩,自己会马上变得有耐心。这是一种“角色扮演法”,让孩子从这个游戏中逐渐学会控制自己,发展其社会性。上面这些具体原则,可以帮助家长培养孩子的耐心,这些行动要比口头理论难得多,如果能够真正做到。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打架骂人3、哭闹曾是孩子表示不舒服的标志,而打架骂人则是孩孑攻击别人和渲泄不满的手段。曾有人做过一项研究,一组儿童在幼儿园时期,严格控制他们的冲突产生,经常将快要打起来的孩子劝解开,让他们打不成。结果,这组儿童在上小学后,经常打架。另一组儿童则不同,在幼儿园时,老师基本上不干涉一般的打架行为,让孩子之问有适度的冲突。结果,上学后,这组儿童却不怎么打架了。说明孩子有些情绪需要通过攻击他人来渲泄,如果一味地压抑它,反而会起相反的作用。因此,在孩子成长的一定阶段.适度的打闹是一种正常的发泄行为,不一定要压制。4、打架骂人是孩子之间冲突的表现,往往关系越近的小、伙伴,发生冲突的频率越高,因为关系越密切,对对方的要求也越多,但孩子并没有足够的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当遇到不满时,就会用最直接、最单纯的方式表达出来。另外一些原因是有些孩子想用拳头来树立自己的威信;还有的孩子是因为在家里有不痛快的事就到学校去发泄;有些则是因为在外面受到挫折而在家中乱发脾气。不管是怎样的原因,如果孩子到了7岁以后还经常发生打架骂人现象,家长和老师就应该注意矫正了,可采用下面一些方法。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讲究文明用语,不要随便口吐脏话和动手打人,更不要将自己的气往孩子身上撒,对待孩子也要尊重、讲民主。有的家长惯用“坏小子”、“讨厌鬼”等来骂孩子,孩子不仅学会了这些骂人的话,也会变得相信自己就是这种人,而向不好的方面发展,破罐子破摔。其次,对孩子的打骂他人行为不要过度反应。有的家长听到孩子骂人时,会气得尖叫起来,那么孩子的逆反心理会让他们下次仍然尝试这种让大人生气的表现方式。当然,面对孩子的打架骂人行为也不能视而不见,要严肃地告诉他你不喜欢他这样,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应向受欺负的孩子道歉等等。第三,教孩子用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当孩子生气时,不知用什么样的词语来表达,他们可能会选择脏话。那么,家长和老师要教孩子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例如,孩子问:“如果别人骂我,我该怎么办?”告诉孩子可以说:“你要是再骂我,我就不和你玩了。”或者说:“你再这样,我要告诉大人了。”等等,让孩子学会讲理,而不是骂人。第四,适当地采取惩罚方法。一般孩子在发生冲突时,情绪都比较激动,用“隔离”、或“排除在外”的方法,使孩子的冲动冷静下来,然后再对孩子讲道理,这时他们才有可能听得进去家长的话。第五,对孩子的进步表现进行奖励。有些家长和老师在孩子表现老实时一言不发,认为是理所应当的,而当孩子打架骂人时才去关注他,这样,有些孩子为了寻求大人的注意,就故意捣乱。如果家长和老师能够对孩子的好的表现及时表扬,孩子就了解了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大人高兴。老师和家长还可以用图表、笔记本记录孩子的每天进步,不要对孩子要求十全十美,一次错都不能犯。只要有进步就应奖励。总之,家长和老师既要注意自身的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