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4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pdf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3.少年中国说(节选)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泻、鱗”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字。能结合课文,理解“潜龙腾渊”“地履其黄”“与国无疆”等词语的意思。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准课文的节奏,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3.练习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准课文的节奏,初步体会课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教学难点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课文的节奏,初步体会课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习活动一:释题明意,触摸写作时代1.板书、齐读课题。2.理解“故今日之责任”中的“故”的意思。交流与这篇课文以及作者相关的背景资料。(板书:搜集资料了解背景)要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梁启超的这篇文章写于1900年,此时正值戊戌变法刚刚失败,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资料一:梁启超,19世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力图通过变法实现国家的强大。戊戌变法失败后他逃亡日本,继续从事政治活动。他是鸦片战争后我国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之一。资料二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处处雀鼠尽,夜夜鸡犬惊。十八省之土地财产,已为人怀中之肉;四百兆之父兄子弟,已为人注精之奴……国为待死之国,一国之民为待死之民。万事什奈何,一切凭人作弄,亦何足怪!——节选自《少年中国说》3.小结:梁启超撰文极力歌颂中国少年的朝气蓬勃,并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就是因为他从心底里觉得中国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少年中国”。学习活动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解“说”明体(1)大声读课题,理解课题中“说”的意思。要点:“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往往放在题目的后面,主要用来表明这篇是关于阐述观点,发表议论的,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议论文(2)交流题目中带有“说”字的文章。要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爱莲说》《马说》《师说》等文章,它们都是通过对相关内容进行描述、议论从而表述观点的文章。2.识“字”解义。(1)明确初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提示:第2自然段中生僻字较多,如学生初读有障碍,教师可以出示词串,指导学生反复认读。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2)学生交流识字情况,教师相机点拨。提示1:“泻、鳞、惶、胎”等字,可以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识记。提示2:可将识字与句意结合起来。如:“惶”是“惊惶”的意思,“百兽震惶”就是“百兽感到惊惶害怕”的意思;“哉”是平舌音,在古文中是语气助词,相当于“啊”,表明课文中的所在句是为了表示赞叹。提示3: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熟悉的词语来识记、理解字义。如“履”字,可以用“如履平地”“如履薄冰”这样的词语,来帮助学生理解“地履其黄”的“履”在课文中是“踩、踏”的意思。提示4:可利用字源法来学习。如“疆”的原义是以弓记步,即以弓来丈量土地,可理解为田界。在“与国无疆”这个短语里则是使用了它的引申义,表示极限的意思。提示5:可结合注释和查阅的资料来理解陌生的词语。如:“隼”是指一种凶猛的鸟;“干将发硎,有作其芒”的意思是,宝剑刚用磨刀石磨好,发出耀眼的光芒;“干将”是指古代的种宝剑;“硎”是指磨刀石;“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的意思是,头顶着苍天,脚踏着黄土大地。3.梳“脉”理序。(1)请学生将课文连贯地朗读一遍,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2)交流、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第1自然段:写中国少年的责任。(板书:中国少年)第2自然段: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景。(板书:少年中国)提示:归纳第2自然段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一自然段进行分解,从而逐步落实。①请学生找出这段文字里写到的事物。②交流作者描写的事物:红日、河流、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事物都是用来比喻少年中国的,让学生对意象有初步的感知。第3自然段:抒发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3)理清三个自然段在结构上的关系。要点:先分别写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然后总结提升,表达赞美之情。三个自然段是先分后总的关系。(4)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结合课文,理解“潜龙腾渊”“地履其黄”“与国无疆”等词语的意思。2.学习课文,进一步体会到课文句式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