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霓》导学案.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9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云霓》导学案.doc

《云霓》导学案.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MERGEFORMAT3《云霓》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文意,了解云霓的象征意义2.体会作者个人的创作与民族前途命运的紧密相联的民生思想3.掌握由“实”入“虚”的阅读散文的技巧。学习重难点:1.云霓的象征意义2.掌握由“实”入“虚”的阅读散文的技巧。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宋徽宗赵佶喜爱书画,常出题考画家有一年“高考”,选拔画博士,他所出题目“深山藏古寺”当时有许多考生要么画寺庙,要么是菩萨,还有的画香客,徽宗都不如意,最后只有一幅画让他眼睛一亮,继而拍案叫绝,连声大叫“好!好!”这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呢?连绵起伏的山峦,一泓清泉飞泻而下,溪水孱孱,岸边有个老和尚在汲水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画好在哪里吗?明确:1.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2.没有直接画古寺,但能感受到古寺的存在,画意很好的体现了“藏”;3.体现了虚实相生的道理师总结:虚和实是在绘画艺术中比较常见,其实我们的文学作品离不开它,今天就让我们插上鉴赏的隐形翅膀,一同走进国画大师丰子恺先生的文章《云霓》(二)云霓一词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二、简介作者。丰子恺(1898—1975),浙江人。17岁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师从李叔同(弘一法师)。1921年赴日本学习西洋绘画与音乐,同年冬回国任教。1927年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漫画册《子恺漫画》,并从20世纪20年代起开始写作散文,先后出版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等。他长期从事艺术教育,早年接受过佛教影响,亦关心民间疾苦,故早期散文以描写儿童生活与探讨社会人生问题为主,多赞美儿童的纯洁心地,以反衬成人世界的恶俗;多从日常生活琐事取材,让纷纭世界的一鳞半爪点染生活的情趣与哲理,讲求趣味,给人以飘然出世之感,但有时失于琐细。抗战时期的散文创作则渐次贴近现实,写了一些关怀民生的力作。从总体上看,其散文情感真诚蕴藉,笔法自然洒脱、形式灵活多样,能于平凡琐细处寓深意,在淡泊飘逸中见真情,并兼有诗情画意与幽默情趣,在现代散文中别具一格。三、初读课文,把握“形”与“神”(一)云霓,在文中多次出现,作者赋予了它怎样的特殊含义?(1)从文中找到依据:①大旱时曾为云霓描一幅画。②《云霓》冠卷首,就名其书为《云霓》。③......民间,始终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云霓”始终挂着我们的眼前,时时用美好的形状来安慰我们,勉励我们,维持我们生活前途的一线希望。④那云霓漂浮在旷远的晴空上,既给人们带来一种安慰的假象,同时又寄托着观看者无限的希冀与忧思。(2)云霓的含义:①《云霓》:是画集卷首画的名字,是该画集的提名,是画集序言的标题。②云霓:它是雨的前兆,在连续几个月不下雨,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充塞了人间的特殊时期,是痛苦中挣扎的、几近绝望的善良百姓的唯一的安慰和勉励。③“云霓”:“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喻指中国严峻的社会环境,充分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现状和民族命运的焦虑和担忧,以及自觉地把个人的艺术创作与民族的前途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可贵精神和使命意思。(3)云霓的象征意义:与大旱年间天上自然的云霓一样,能够安慰.勉励人们,给人们带来希望的事物。(二)文章的结构安排有何特色?【明确】“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的文体特征。本文标题是“云霓”,前半部分用较长篇幅详细描述去年夏天的一件事,直至第四段才首次出现“云霓”字样;本文是作者为自己画集撰写的序言,前面却花费大量笔墨交代“去年夏天的事”,直至第六段才涉及画集。大量的文字似乎与主题无关。其实不然,这种貌似“不平衡”的结构设计恰恰透露出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大旱让人苦闷、恐慌,云霓带来慰藉、希望;“现代的民间”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作者希望画集《云霓》能成为“大旱时代”给人们带来希望的“云霓”。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云霓”这一主题中心,可谓形散神不散,结构井然。四、再读课文探讨“实”与“虚”提示:“实”指可见可感的人、事、景等形象。“虚”指这些形象未显现的部分或参透在这些形象里的复杂、微妙的思想情绪。分析:大旱让人苦闷、恐慌,云霓带来慰藉、希望;“现代的民间”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作者希望画集《云霓》能成为“大旱时代”给人们带来希望的“云霓”。《云霓》由“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引出预示雨水的自然云霓,再由大自然的云霓引申到“能满足大旱时代渴望”的时代“云霓”。小结:云霓由空中看得见的云彩,到艺术作品的题目,再到它的象征意义这是一个由实到虚的过程五、细读课文,品味语言。{细读三、四两段,品味作者是如何表现“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如何描写云霓的状态的。}明确:首先是语言的形象性。文学是语言的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