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学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doc
上传人:13****8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9KB 金币: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学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doc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学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中的多义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中一些特殊的白话语句,解释其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学习本文经过人物的言语、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情的特点。二、学习中的重难点:1、积累和归纳常见的白话词语和句式,学习概括要点的技能方法。2、学习白话知识,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正确评价理解人物抽象。三、课前预习:1、温故而知新:《战国策》是体史书。作者不可考,西汉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共篇,分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其时期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460—220)。《战国策》的基本内容侧重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内政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擅长说事,不管个人陈述或单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曾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经过许多风趣的寓言故事,阐明抽象的道理,富有压服力和鼓动性。2、夯实基础:1、找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今日往而不反者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图穷而匕首见卒起不意秦王还柱而走,2.从以下各句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并分别写出其古今的不赞同义。A.仰天太息流涕B.持千金之资币物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3.以下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荆轲(kē)拜谒(yè)督亢(háng)戮没(lù)谬误(miù)B.偏袒(tǎn)扼腕(è)厄运(è)濡染(rú)怯懦(ruò)C.淬火(cù)猝然(cù)违逆(wǔ)铁杵(wǔ)拊心(fǔ)D.创伤(chuāng)创办(chuàng)瞋目(chēn)箕踞(jī)目眩(xuàn)4、解释加点的虚词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非有诏不得上(能够)②诚能得樊将军首/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得到)③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果真,如果)④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的确,确实)⑤顾计不知所出耳(不过、只是)⑥终已不顾/荆轲顾笑武阳(回头看)⑦因而荆轲遂就车而去(靠近),(登上,离开)⑧轲自知事不就(成功)⑩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介词,被)①使使以闻大王(派遣使者)②进兵北略地掠夺,夺取③至燕南界/至易水上到,到达④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物⑤愿足下更虑之改变⑥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⑦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赠送⑧血濡缕浸湿、沾湿⑨比诸侯之列并、列⑩愿大王少假借之宽容、谅解⑾被八创动词,蒙受;名词,伤。⑿摆布既前,斩荆轲⒀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5.以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反的一组是()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②又前而为歌曰③乃朝服,设九宾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⑤使使以闻大王⑥箕踞以骂曰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⑧皆白衣冠以送之A.①②③B.④⑤⑦C.②③⑧D.①⑥⑧6.翻译以下句子。(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3)秦武阳奉地图函,以次进(4)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5)因左手把秦王之袖(6)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四、课外延伸(二)赵威后问齐使齐王使①使②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收获)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③使④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有才能而隐居不出来做官的人)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致今不业(用做动词,成就功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年老无妻的人)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繁殖)其民者也,何以致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取下)其环(做耳饰的玉),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上朝。古代妇女有封号的才能上朝,所以这里的“不朝”是指未加封号)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子仲,齐国的隐士)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不向王称臣,就是不做官),下不治其家,中不索(求)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战国策·齐策四》)1.对下方两句中四个加点的“使”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齐王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