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政治第二单元探求世界与寻求真理第四课探求世界的本质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doc
上传人:石头****海海 上传时间:2024-09-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85KB 金币: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最新高中政治第二单元探求世界与寻求真理第四课探求世界的本质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doc

最新高中政治第二单元探求世界与寻求真理第四课探求世界的本质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4-经典通用课件材料.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PAGE-3-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编者选题表考查点题号易中运动是物资固有的根本属性1、3、42、5、9运动是有规律的6、78、9一、选择题1.在高速运转的神舟飞船轨道舱内,航天员的身体对于飞行中的轨道舱来说,其地位是保持不变的。这阐明()A.事物只需在必然条件下才能运动B.在特殊情况下,静止不必然是有条件的C.在必然条件下,事物有绝对静止的一面D.运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解析:C本题考查绝对静止。A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B说法错误,任何情况下静止都是有条件的、绝对的;D不符合题意,材料阐明了绝对静止的一种表现;C正确且符合题意。2.太极拳是一项身体动静平衡一致的运动,动时存静势,静时寓动机,机中有势,势中成机。机势难分,此太极之妙也。从哲学上看,太极拳运动表现了()①动和静彼此浸透、彼此包含②绝对的运动和绝对的静止都是不存在的③动亦静,静亦动,没有区别④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B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动时存静势,静时寓动机”阐明动和静彼此浸透、彼此包含,①④符合题意。运动是绝对的,动与静是有区别的,②③说法错误。3.脑科学研讨成果显示,因学习而产生的“西塔波”可促进脑神经细胞生成,从而为“大脑越用越灵”的观点找到了确切的科学根据。“大脑越用越灵”的现实表明()A.物资是运动的主体B.运动是物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C.运动是物资的独一属性D.物资可以脱离运动而存在解析:B本题考查物资与运动的关系。材料强调的是“用”,即运动,A强调物资,B强调运动,排除A,选B;C错误,物资的属性很多,客观真实性是其独一特性,运动是其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此外还有可知性、永久性等;D说法本身错误。4.唐代和尚慧能评论“时有风吹幡动”时认为,“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楚国有个人剑落在水中,留下了“刻舟求剑”的故事。慧能和尚和“求剑”的楚国人都错在()A.离开物资谈运动B.离开运动谈物资C.不懂得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状D.不懂得物资与运动的辩证关系解析:D本题考查物资与运动的关系。物资是运动的物资,运动是物资的运动。物资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资和运动不可分割。分析慧能的言、楚国人的行,然后将两者综合,便可知:A项只阐明了慧能的错误;B、C两项只阐明了楚国“求剑者”的错误;D项才是两者共同的错误。5.成年人每天摄取和吸收2000大卡摆布的能量,同时每天耗费和释放2000大卡摆布的能量,从而使体重基本不变。这表明()①运动是物资的独一特性②物资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一致③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④运动是物资的存在方式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D由“使体重基本不变”知,③符合题意;由题意知,人的生命运动是经过每天摄取和吸收2000大卡摆布的能量、耗费和释放2000大卡摆布的能量来保持的,④符合题意。①错误,客观真实性是物资的独一特性;②错误,物资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一致。6.“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只需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解析:D本题考查规律的普遍性。材料强调“率皆有法”,也即规律具有普遍性,D符合题意,排除B;A、C不符合材料宗旨。7.水往低处流,但古代水利装备却可以把水从低处引到高处,灌溉农田,供人们运用。这表明()A.规律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人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方式C.人可以创造规律,但不能消灭规律D.人可以改造规律,造福于人类解析:B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A说法错误;人不能创造、改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C、D说法错误;把水从低处引到高处阐明人在规律面前不是能干为力的,人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方式,利用规律,造福人类,B符合题意。8.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挤压孩子的休息工夫,不管孩子能否感兴味,“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乃至产生厌学情绪,结果适得其反。这表明的哲学道理是()A.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是能干为力的B.课堂学习是先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课外补习不利于先生成长C.学习是一种自主性的认识活动,外来的干预不利于先生学习的进步D.规律是客观的,一旦违犯客观规律,必然要遭到规律的惩罚解析:D题干中家长的做法违犯了孩子的成长规律,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D符合题意。A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错误;B、C表述不科学,且不属哲学道理。二、非选择题9.鉴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