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认真审题习惯,作为教师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1、充分了解,准确把握。这里所指的充分了解指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注重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学生。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这些都是准确审题的前提条件。如前所述案例一,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得他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往往被一些表面的事物所吸引,如艳丽的色彩、可爱的形象等,因此,教师在一开始的提问语中就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避免将学生的注意导向一些无关的信息。如案例一可以设计成这样的导入方式:小朋友,这幅画美吗?(学生从画面上已能感受到美感)在这幅美丽的图画中,都有哪些小动物呢?(直接把学生注意引向需要的信息,以便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进一步观察发现数量间的特点和关系)二是对教材的充分了解。一道题目从设计到解答,知识之间的前后承接是要注意的一点。当把一道题目出示在学生面前时,教师首先要了解这道题中到底蕴含了哪些知识点,学生解答该题是否已具备必要的知识点来支撑,这就需要教师对整个学段教材,最起码对某个年级段教材内容要有了解。现在小学阶段多种版本共存的现象较多,如国标本三年级下学期的分数知识,难度就不下于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的分数内容。由此可见,作为教师并没有低、中、高年级之分,花时间了解各年级段的教材内容是一项必修功课,否则自己在把握教材时心中无底,掌握不了“度”,又如何去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呢。另外在做好了解的基础上还要把握尺度。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可以听到对某位教师出题水平作如此概括:某某教师出手很低,某某教师出手很高。想来无非是由于教师个人对题目的度的把握不同引起的。其实,题目的采用、设计,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太过超越,学生难以理解,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太过迁就,不具挑战性,学生容易产生轻敌心理,这两种心态,都不利于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外加学生个人的情况还不尽相同,因此,下功夫设计好题目,充分发挥题目的思维价值,也是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一条途径。一些富有水平和经验的教师,往往一堂课的备课就是一组组精心设计的题目,学生的审题能力,就在对这一组组题目的观察、分析、思考中日渐提升。2、突现层次,合理呈现。我们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运用是有一个过程的。在一堂课上,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有经验的教师是会事先加以权衡的,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层次感。那么对于一道题的出示,我们也应讲究些层次感。如对初学二步计算应用题的学生来说,教师在给出例题之前,可以通过对与之相应的两问应用题的解答来帮助学生体会、理解“中间问题”,并通过对比,加深对二步计算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掌握。又如,前面所述案例二,一古脑儿将题目呈现出来,由于学生能力上的不足,读题的、听题的都是一头雾水,审题从何谈起,如果教师能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将该题分层处理,效果就大不相同了。这里并不想评判到底是“开门见山式”好,还是“犹抱琵琶式”好,只是认为教师在呈现题目时要尽量考虑“合理”两字。3、创设情境,生动再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⑴、教中创设情境。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征,教师在题目解答的全过程中,要尽量创设一种解题氛围、解题情境,这方面很多教师都有过不错的尝试,他们在引导学生审题时,往往通过一些游戏、故事、角色活动、现实生活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认识、丰富经验、理解题意,体会数量之间的关系。如有些教师在学生学习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前、后,常安排一些如帮家里买米、买菜等活动,进行铺垫或实际的应用练习,使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体验运用中,逐步体会、理解数量关系,这为学生审题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感性的认识,打下了现实的基础。⑵、学中创设情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谈到创设情境来帮助审题,决不能看作只是教师的事,学生自我创设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如在审应用题时,就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当成是题中的小明、小红或小兔、小猫或甲、乙,走进题意所述的情境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内心深处去靠近题目,而不是一个游离于题目之外的观者,这一点对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不失为一种审题的好办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座将审题与生活联系起来的桥梁。4、言语训练,加深理解许多学者研究发现,言语活动有利于减少学生思维的盲目性,帮助学生寻找新的更佳思路,引发执行的控制加工过程,使注意集中于问题的突出方面或关键的因素,导致问题解决的成功率更高。小学生为提高审题能力所进行的言语能力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⑴、注重读。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教师在读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形式和要求应作出明确的规定,如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读通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