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襄垣一中高二年级语文导学案樊红卫主编审核:李淑芳教材序列唐诗宋词(选修)课题《梦游天姥吟留别》编号12班级小组姓名学习目标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鉴赏“梦游”的意境,体会李白作品的艺术风格。2.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体现他道家风骨、儒家风范3.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学法指导基础层次一、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素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25岁始在各地漫游,结交名流,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他的诗歌总体风格:豪放飘逸。杜甫赞美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自己却爱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与杜甫并称“李杜”。二、背景介绍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报复,但是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成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礼拜的朋友道士吴筠向唐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一是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二是玄宗仅把他看做词臣,并不重用他,三是受到权贵的排挤,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到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唐玄宗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第二年,他在东鲁将南游吴越,写下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政治上的失意使他胸中的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三、关于本诗1.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2.赏析: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写梦游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虽离奇,但不做作。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3.解题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天姥:所梦内容吟:古诗体式,歌行体的一种,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决定。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整体感知课文,梳理脉络第一节从“海客谈瀛洲”到“对此欲倒东南倾”,写传说中天姥山峻峭雄奇的非凡气势和自己对它的向往之心。这是引起梦游的动因。第二节从“我欲因之梦吴越”到“仙之人兮列如麻”,为梦游天姥的全过程,是全诗情节内容的主体。a.(“我欲因之梦吴越”八句)写进入梦境和梦游的路线。b.(“半壁见海日”之句)写山中所见所闻。c.(“云青青兮欲雨”十二句)进入游仙境界。第三节从“忽魂悸以魄动”到结尾,写梦醒后的感慨。课前预习目标: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及《梦游天姥吟留别》,理清文章脉络。查字典正字音,熟读课文。自主检测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天姥()瀛洲()剡溪()渌水()木屐()殷岩泉()水澹澹()扉()訇()鸾()觉时之枕席()2.解释下列划横线字的意思。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势拔五岳掩赤城()我欲因之梦吴越()脚著谢公屐()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整理文章结构(1)诗人是通过什么方式向朋友告别的?(2)填空(用原文填空)入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_________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独学目标:完成自主检测,发现问题,并将其写下来。探究层次一、文本鉴赏1.研习第一节(入梦缘由)(1)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明确:(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明确:2.研习第二节(梦游幻境)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⑴学生齐读第二节⑵小组六人展开交流讨论: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