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对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文学创作,批评界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等概念来指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所指称的创作,主要是小说,。因此,在许多情况下,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也就大致是指伤痕小说、反思小说和改革小说。伤痕、反思、改革文学采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社会情境下的主导性政治话语,具有文学启蒙的性质,即文学立足于社会政治层面的观念启蒙。伤痕文学伤痕文学伤痕文学伤痕文学伤痕文学伤痕文学伤痕文学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反思文学反思文学路遥(1949-1992),陕西人,生于一个贫困农民家庭,曾经务农,做过民办教师,在县里做过许多临时性工作。1973年作为“工农兵学员”进入了延安大学,毕业后,他先后任《陕西文艺》和《延河》的编辑。反思小说《人生》:发表于1982年,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构成了它的时空背景。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孙少平、田晓霞古华,生于1942年,湖南嘉禾县人,现旅居加拿大。代表作品:《芙蓉镇》(1981年发表,获首届茅盾文学奖,被改编成电影)《美丽崖豆杉》《爬满青藤的木屋》《金叶木莲》《浮屠岭》。《芙蓉镇》以60、70年代政治运动为背景,塑造了胡玉音、秦书田、谷燕山、李国香、王秋赦等人物形象。小说寓政治风云于民情风俗,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作品围绕芙蓉姐胡玉音勤劳致富却招来不幸的故事,揭露了极左路线对人性的摧残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深重灾难。改革文学改革文学蒋子龙,1941年生于沧州。1965年从部队复员后回天津重型机器厂,当过厂长秘书、生产工段长、车间主任。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天津作家协会主席。1976年以短篇小说《机电局长的一天》引起强烈社会反响。1979年以《乔厂长上任记》再次轰动社会。短篇《乔厂长上任记》《一个工厂的秘书日记》《拜年》,中篇《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燕赵悲歌》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乔厂长上任记》开了改革文学的先河。小说关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以及带来的伦理、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变化,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改革者的形象塑造。高晓声(1928-),江苏武进人。50年代开始创作,已出版《李顺大造屋》《陈奂生》等小说集与长篇小说《青天在上》《陈奂生上城出国记》。高晓声以乡土题材“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而独树一帜,他的小说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精神历程,揭示了他们生活命运与政治、经济、历史和民族性格和心理的关系。高晓声的文学成就在于他塑造了一大批“中国农民的灵魂”的人物形象,表现他们在物资生活变化的同时,精神生活的变化和要求,形象地建立起他的国民性反思与批判的艺术世界。改革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