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我们如何看社会世界清华大学开放式课程.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7.9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社会认知我们如何看社会世界清华大学开放式课程.ppt

社会认知我们如何看社会世界清华大学开放式课程.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偏見可能基於什麼差異?種族、性別、年齡、國籍、居住地、宗教、胖瘦、疾病等差異,都可能成為偏見的基礎。偏見幾乎無所不在。偏見通常針對少數或弱勢群體,但也可能針對主流或強勢群體。偏見所造成的問題,小至使得被歧視者自尊低落,大至促使集體屠殺事件。過去數十年來,許多明顯的偏見與歧視現象已有所減少,但是許多偏見仍以間接的形式隱藏著。許多人可能會在公開場合隱藏偏見,但在私下場合則表露出偏見。要點區辨偏見、刻板印象和歧視行為瞭解形成偏見的各種可能成因瞭解消弭偏見的方法偏見、刻板印象、歧視都是態度的一部份偏見(prejudice):情感成分針對特定團體內的人所抱持的負面或敵意態度,只因為對方屬於該團體。「他是某(種族、國籍、性別、年齡、黨派....),真令人厭惡」偏見主要是針對態度中的情感成分,但通常也泛指整體態度。雖然廣義而言,偏見可能是正面或負面,但一般多定義為負面態度。偏見是將目標對象所屬的群體視為一體,忽略個別成員之間的差異。刻板印象(stereotypes):認知成分將某群人概化,即將同樣的特徵派分到此一群體所有成員身上,而不管個別成員的實際差異。「那個國家(種族、性別、年齡....)的人全都是ooxx」刻板印象最早是用來描述「我們隨時存在腦海中的圖象」,並用來與真實世界作對比(Lippman,1922)。請很快地在腦海中想像一名卡車司機....廣義而言,刻板印象可說是針對特定群體的基模,不必然帶有情緒,也不必然導致歧視行為。而且可包含正面、負面或中性的印象。只是這些印象不一定是正確的,並且任何刻板印象都無法一概而論地套用到特定群體的所有成員。歧視(discrimination):行為成分僅因對方是屬於某團體的成員,便對其做出不公正、負面或傷害的行為。精神療養院觀察(Bond,1988)觀察一間以白人專業人員為主的精神療養院,根據醫院記錄顯示,比較嚴厲的生理與化學約束治療法,用在初期黑人患者身上的次數是白人患者的四倍。為什麼偏見難以改變?情感因素偏見中的情感成分使人難以論理,不顧反駁偏見的論證或證據,或不斷轉移攻擊焦點。為什麼偏見難以改變?情感因素認知因素對於特定團體帶有特別意見或基模的人,在處理相關資訊時,會較注意且記得與既有觀點一致的資訊,而忽略不一致的資訊。換言之,我們通常較容易注意且記得符合預期的現象,如果某人的行為恰是我們所預期的,可能使既有刻板印象更加固著。刻板印象的兩階段認知歷程外在刺激可引發社會中的普遍刻板印象(自動化處理),必須花費心力才能壓抑或駁斥(控制處理)。偏見的成因生物生理層面的觀點演化心理學家認為,所有動物都強烈傾向偏好遺傳上和自己類似的動物,並且對於遺傳上不相似的生物感到恐懼、厭惡或排斥。在分子生物學層次,免疫系統會辨識並攻擊外來細胞,這會造成器官移植時的問題。偏見是否真有遺傳基礎,目前難以確定。但對人類而言,即使生理上相似,只要信念不同(例如政治傾向),也可能產生強烈偏見。社會認知因素:我們的思考方式對偏見起因的解釋之一是,它是我們處理與整合外界資訊時,不可避免的副產品。世界實在太複雜,人們傾向將資訊分類與組合,形成基模(schemas)並用來詮釋新的或陌生的資訊,依賴潛藏且不太正確的判斷法則(heuristics),以及依靠往往有誤的記憶。這些社會認知歷程,雖然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地處理外界複雜資訊,但同時也會產生刻板印象。把塞車問題歸咎於某種駕駛族群(例如老年人或女性),比實際分析複雜的道路工程效果、車流模式以及各種人士的開車技術還要容易多了。社會分類(socialcategorization)形成偏見的第一步是區分團體,也就是根據某些特徵,將各種對象歸類於不同團體。人類的社會認知歷程,傾向將較相似者歸為一類,忽視同一團體成員之間的差異,並誇大不同團體成員之間的差異。最常見的分類就是依據自己的認同作區分:內團體(in-group):個體所認同或歸屬的團體。外團體(out-group):個體認同或歸屬之外的團體。這會形成「內團體偏私」、「外團體同質性」與「錯覺相關」現象。內團體偏私(in-groupbias)以正面情緒或較好的待遇去對待內團體成員,而以負面情緒或較差的待遇去對待外團體成員。最小團體(minimalgroups)研究法(Tajfel,1982)即使用微不足道的方式區分團體(例如對紙上黑點的估計偏向、對虛構藝術家的偏好等),參與者也可能出現內團體偏私的行為,例如:給內團體成員較多酬賞或給外團體成員較少酬賞。「本校同學拿200元、他校成員拿100元」「本校同學拿300元、他校成員拿400元」選哪一個?許多人寧可選擇前者,而不選擇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