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习题 期中复习.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伤仲永习题 期中复习.doc

伤仲永习题期中复习.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伤仲永1、按原文填空。⑴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泯然众人矣”。⑵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父利其然也……不使学”。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2、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世隶耕”说明方仲永既非书香门第,又非官宦世家,显出其绝无诗礼的熏陶。3、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三次叙写仲永才智超常、聪明过人。一是“未尝识书具”却“忽啼求之’;二是“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三是“指物作诗立就”。4、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父利其然也,其具体做法是_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5、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父利其然也“不使学”;受于人者不至也。6、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7.课文内容理解填空。(2分)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8.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2分)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结合原文1分,说出理由1分,共2分)9.后天的学习很重要。请你把方仲永的故事提炼成一个论据来论证这个论点。(2分)简述这个故事即可。如:自小天资聪明的仲永,因为没有后天的学习,不也同样落得“泯然众人矣”的下场吗?(2分)10、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后天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才是至关重要的11.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12、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表现有哪些(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14、父“不使学”的客观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15、“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所起的作用是过渡、承上启下16、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其受于人者不至也17、幼年的方仲永可以称为“神童”“天才”,他的过人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用文中原句回答。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18、方仲永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后天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19、方仲永的故事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请写出其对不同人的启迪。对家长:不应有目光短浅的行为,应让子女学习。对学生:后天的学习及努力对自己成才很重要。对教师:对天赋好的学生的学习也要抓紧抓好。20、作者为什么要“伤仲永”呢?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一个天资过人的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作者深为惋惜。这个故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是没有良好的后天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能得以发挥,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21、《伤仲永》一文采用了记叙和议论两中表达方式。22、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对方仲永的“泯然众人”表示深深的惋惜吗?如果不是你认为作者写作此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不仅仅是。作者主要借方仲永的惨痛教训,阐明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从而告诫人们,一定要重视并加强后天的学习。23、从文中看,方仲永由“天才”变成“庸才”的原因是什么?他的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不使学”;根本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也”。24、第一段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写仲永幼年作诗的非凡天赋,二是写其父贪利而“不使学”的错误做法。26、文中那些语句介绍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5岁时,“指物作诗立就”,天资非凡;第二阶段:12.13岁时,“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衰退了,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过了7年,“泯然众人矣”,已经变成了一个普通人。27、文中“世隶耕”为“未尝识书具”作了铺垫,衬托了方仲永非凡的天赋。28、方仲永的父亲为什么不让他读书?方仲永的父亲贪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29、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与后文对比,强调后天的教育培养对人的才能开发是十分重要的。30、从文中可以看出方仲永的父亲是一个贪图小利,目光短浅的人,方仲永之所以沦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