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王培元先生.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怀念王培元先生.doc

怀念王培元先生.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怀念王培元先生王培元先生逝去已有月余,接到消息的时候,的确感到意外。前不久,听杨豪君说王培元老师患了癌症,做过手术,精神有些许好转,便约好过些时日到贵阳去看望先生,不料尚未成行,便看到了先生的讣告。杨豪不是先生的学生,但是对他的德范很是钦佩,因了杨豪君文艺修养的缘故,先生也颇赏识。我则在二十年前做了先生两年的高中学生,自他退休迁往贵阳居住后,就没有见过先生了。而今再不可见,真是天实为之,谓之何哉!先生教我们的语文,却常常去讲历史、地理、音乐等知识。这是一种严肃而科学的策略,因为语文与这些学科是密不可分的。他的讲课丰富而博学,生动且诙谐,常常调动起大家的兴趣。此为他深解文学的真谛,才能引人入胜的缘故。夏丐尊先生评价李叔同教书“好比一尊佛像,有灵光,故能令人敬仰。”用在王培元老师的身上,也并无过处。然而我认为能让学生心悦诚服,还是他们人格的缘故。王先生命途多舛,并不曾因此而丧失掉其高洁之人格,由此铸就了他传奇的一生。二十年前,我们这个偏远的小县城还不曾听说过现代教育的论述,依旧是课本上写什么,老师教什么,课前老师要做讲义,然后照着讲义读,学生做笔记。先生给我们上课,却不做讲义。上课铃一响,一个腋下夹着课本、背略驼的中年男人的身影经过教室的窗户,教室里便自觉地安静下来。然后先生将课本往讲台上一放,食http://www.zidir.com/html/yylw/kfyx/指支一支眼镜架,便开始问:“同学们,今天的课有什么要问的?”听起来似乎有些荒唐,其实每节课前他都要求学生预习过了,这样他就只为学生解答不懂的地方,然后就涉及的相关知识为学生剖析,给学生带来课本上没有的东西。由于农村图书资源的匮乏,课本以外的东西当然是学生最喜爱的。因为学生的不足不一而足,他也就做不成讲义,做不成讲义,却又引出他的另一段故事。那时候兴过教材关,没有讲义,就过不了教材关,也就失去了评定职称的资格。何况先生没有进过大学,拿不出文凭,职称成为一个大不足,为此就要考试。他对于这样的考试甚为不屑,说:“书教得好不好,学生评价才算数。”但是他在同行里的口碑极好,多方动员,终于答应参加考试。进入考场,他只做了一道题就交卷了。后来证实,所有参考人员中,只有他做对了那道题。他也就没有获得职称,至于后来有没有其他理由获得,我并未曾听说过。先生对于教育体制的见解,当时是很多老师的心声,只不过没有人敢于像他那样拿自己的前途蔑视落后的制度。然而很多的人都曾谈到他为教育的近况几度落泪,再坚强的肩膀也有扛不住的重压,只可怜这样的重压并不是他一个人能扛得住的,真正的汉子流露出的真性情,这样的泪水是值得敬佩和尊重的。他的人格魅力也因之达到传神的地步。先生的真性情,是不为任何人讳的,包括我们这些学生。我曾写了一篇小小说,大略是说:有一位农村老师,因为没有文凭,什么也评不上,便手书“文凭”二字,供于堂上,日以香纸供奉;又画了一枚铜钱,题诗云:“外规内矩,已成方圆。圆的可方,方的可圆。”由于生活的压力,最后这位教师疯掉了。王老师几乎是含着泪花将这篇习作作为范文在班上读完的,但他给我的批语只有一句:人的理想是自我价值的超越。他知道当时我正在读陈祖德的《超越自我》,意思我是能明白的。可我只记得老师的鼓励,却疏忽了先生镜片后面的泪花。事后忆起,直怪自己的唐突。以中自可窥见先生率真的性格——一个感性的人,也因此能让人感到真实而可亲,至于敬爱。多数的时候,先生是快乐的,因为和我们在一起。常常突如其来地带来一阵欢乐。有一次一位学友迟到了,因为先生平素的慈善,便撞门而入。先生停下讲课,说,有一些必要的礼仪是要讲的,譬如不敲门便登堂,假使人家两口正在,然后停顿了一下,用嘴唇向前努了努,然后乐呵呵地看着我们,引得哄堂大笑,那位仁兄窘了个大红脸。在这样的快乐里,我们懂得很多基本的礼仪和做人的道理。过节的时候,他会制作一些明信片,并不注明收件人,只写一些或幽默、或激励、或调侃的语言,然后在教室里天女散花,谁抢得归谁。一阵骚乱后,同学们你看我的我看你的,接着就是一阵阵的大笑。他也不时凑过来掺和打趣,完全是一个孩子。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善于深思的习惯,是先生的特长。我们当时只是乐在其中,并不懂得这些道理。今天回看,才觉得如此先进,但那个时代有多少声音能够真正传达出来?同时也才明白先生为此付出的努力中饱含着的艰辛。譬如当时流行一个新语叫“知识爆炸的年代”,他提出讨论这个新语的正确性,然后进行辩论。学生乐此不疲,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很多知识。这样的知识,在当时的教学环境中,对于其他班级其他学校的学生简直是奢望了。奇怪的是,我们的考试成绩往往要比其他班级的好。而今他的学生中,具有较高文学修养的很普遍,这是他留给孩子们的精神财富。他还会教我们唱歌,那时没有打印机,他自己刻印词谱,字体工整而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