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体微生物菌群.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2.3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植物体微生物菌群.ppt

植物体微生物菌群.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八章微生物生态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微生物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微生物群体(微生物区系或正常菌群)与其周围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条件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第一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一、土壤环境中的微生物每克土壤的含菌量大体上有一个十倍系列的递减规律:细菌(~108)>放线菌(~107)>霉菌(~106)>酵母菌(~105)>藻类(~104)>原生动物(~103)3.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二、水体环境中的微生物3.影响水体微生物分布的因素原因:除物理性的沉淀、扩散、稀释作用和化学性氧化作用外,主要还是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作用。好氧菌对有机物的降解和分解作用,原生动物对细菌的吞噬作用,噬菌体对细菌的裂解作用,细菌糖被对污染物的吸附、沉降作用藻类对无机元素的吸收利用(光合作用),浮游动物等通过食物链对有机物的摄取和浓缩作用等。5.水体评价赤潮1.空气是传播微生物的重要介质空气本身缺乏微生物生活所必需的营养物,日光对微生物也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另外空气一般是干燥的,因此空气不是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环境。四、极端环境条件下的微生物各类群微生物生长的上限温度2.嗜冷微生物主要环境:极地、深海、寒冷水体、冷冻土壤、阴冷洞穴、保藏食品的低温环境。3.嗜酸微生物主要环境:某些含硫矿的矿尾水,酸性热泉,以及人为有机酸发酵等处4.嗜碱微生物主要环境:碳酸盐湖及碳酸盐荒漠、极端碱性湖等自然环境,石灰水、碱性污水等人为碱性环境。5.嗜盐微生物高盐环境:自然盐环境盐湖-青海湖、大盐湖(美)、死海(黎)、里海(俄),盐场、盐矿和盐腌制的食品等。微生物的不同嗜盐类群6.嗜压微生物高压环境:海洋深处、深油井内。多数海洋底部的压力在100个大气压以上,最深处约为1100个大气压。最大特点:生长极为缓慢。3℃培养下,滞留适应期4个月,倍增时间需33天,一年后才达静止期,生长速率仅相当于常压微生物生长速率的1/1000。高压环境中生长的主要是细菌研究表明:从常压环境中分离的多数微生物在200-600个大气压的高压环境中将受到抑制或死亡。高压条件主要抑制常压微生物细胞蛋白质合成、质膜上物质和能量的传递及酶的代谢活性。3类嗜压菌及其生长静水压(大气压数)五、工农业产品上的微生物控制其温度、湿度、氧气和养料等微生物赖以生长繁殖的外界环境条件;采用有效的化学抑菌剂、杀菌剂或物理杀菌剂,以抑制它们的生长繁殖或直接杀死它们;在工业产品加工、包装过程中,尽量保持环境卫生并严防杂菌的污染等。污染食品的微生物主要是曲霉属、青霉属、镰孢霉属、链格孢霉属、拟青霉属、根霉属、毛霉属等黄曲霉毒素有B1、B2、G1、G2、M1和M2等多种衍生物,其中以B1的毒性为最高。含黄曲霉毒素最多的食品是花生及花生制品、玉米、“红变米”、“黄变米”、等粮食及其加工产品上。发霉的玉米、花生等胚附近,生长能产生剧毒真菌毒素的黄曲霉。1.人体及动物体的正常微生物菌群2.植物体微生物菌群(1)根际微生物(2)附生微生物(3)内生微生物1.人体及动物体的正常微生物区系(1)人体的微生态系统五大微生态系统: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口腔、皮肤。1)皮肤:皮肤表面的优势细菌种群是革兰氏阳性菌,包括葡萄球菌属、微球菌属、棒杆菌属等。革兰氏阴性菌较少见于皮肤。真菌有瓶形酵母属。皮肤表面正常栖居的微生物对外来微生物具有排斥作用,可以防止外来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对皮肤有保护作用。2)口腔:口腔微生物分布于软组织粘膜表面、牙齿表面和唾液。有好氧和厌氧微生物,主要类群包括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原生动物,以细菌数量最多。口腔疾病(龋齿和牙龈炎)和口腔微生物有重要关系,但不是外部病原微生物的侵染而是内部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的改变。3)胃肠道:包含的人体器官有胃、小肠和大肠,胃肠道微生物研究的主要是大肠内的微生物。胃的酸性生境不适合微生物的生长,因此仅有数量较低的附在胃壁上的抗酸微生物,包括酵母菌、链球菌、乳杆菌等,但当胃酸降低,细菌数量会增加。肠道微生物区系组成包括拟杆菌、真杆菌、厌氧链球菌、双岐杆菌、肠球菌、肠杆菌、乳酸菌、梭菌、酵母等。(2)正常菌群失调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和正常菌群之间以及正常菌群中各细菌之间,保持一定的生态平衡。如果生态平衡失调,以至机体某一部位的正常菌群中各细菌的比例关系发生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称为菌群失调。长期或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后,大多数正常菌群被杀死或抑制,而原来处于劣势的少数菌群或外来的不能被抗菌药物杀死(耐药菌株)的细菌便会趁机大量繁殖,使原来的菌群种类和数量比例大大改变。正常菌群如果从原来寄居部位转移到宿主的其它部位,就有可能引起疾病。菌群进入宿主新部位,不象原寄居部位的组织细胞对这些菌已经适应,能够和平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