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肿瘤科--血液病健康指导汇编(完整版)资料.doc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73 大小:1.7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血液肿瘤科--血液病健康指导汇编(完整版)资料.doc

血液肿瘤科--血液病健康指导汇编(完整版)资料.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6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血液肿瘤科--血液病健康指导汇编(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血液/肿瘤科(血液病)健康指导2021年11月1日一血液病种类有哪些血液病种类有哪些?血液病是原发于造血系统的疾病,或影响造血系统伴发血液异常改变,以贫血、出血、发热为特征的疾病。造血系统包括血液、骨髓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凡涉及造血系统病理、生理,并以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都属于血液病范畴(一)造血干细胞病1、再生障碍性贫血2、骨髓增生性疾病(myloproliferativedisorders):入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s):如难治性贫血、环形铁粒细胞性难治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4、阵发性睡眠性红血蛋白尿。(二)红细胞病1、贫血:如红细胞生成和成熟障碍、DNA合成障碍、血红蛋白合成障碍、红细胞破坏过多、红细胞丢失过多等。2、红细胞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三)白细胞疾病1、白细胞减少:各种原因所致的白细胞减少及粒细胞缺乏。2、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和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3、白细胞质的异常:粒细胞功能异常、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及恶性组织细胞病。(四)出血病疾病1、血管壁异常:过敏性紫癜、毛细血管扩张症。2、血小板疾病:a.血小板减少:原发及继发血小板减少症。b.血小板增多:原发及继发血小板增多症。c.血小板质的异常:遗传性血小板功能缺陷,如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继发性血小板功能缺陷,如尿毒症。3、凝血功能障碍:a.凝血功能地下:各种原因所致的凝血因子减少(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血浆中抗凝物质增加。b.凝血功能亢进:DIC早期,血栓性疾病。1、贫血:是血液病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由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减少,是血液携氧能力减低,造成全身各组织、各系统的缺氧。2、出血倾向:多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血管壁脆性增加,凝血因子减少或缺乏,造成凝血机制障碍。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点、紫癜、淤斑、鼻衄、口腔黏膜及牙龈出血、呕血、黑便、血尿、月经过多等。3、感染:由于正常白细胞减少,机体防御力功能降低或免疫功能低下所致。4、肝脾淋巴结肿大。5、黄疸:消化系统疾病常表现为黄疸,这是由于血液或组织中胆红素含量过多引起的皮肤黏膜的黄染,溶血性贫血患者常伴有黄疸。6、骨关节:因骨髓是造血器官,因此血液病常伴有骨关节系统症状,如骨痛、骨质疏松、骨质破坏、病理性骨折等。7、口腔及黏膜:口腔黏膜溃疡、牙龈增生见于白血病患者,眼部淋巴肿大见于淋巴瘤患者,缺铁性贫血和营养性贫血时患者舌苔光滑。8、皮肤改变:皮肤发绀见于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白血病,淋巴瘤等可出现皮肤浸润。二血液病常见症状1、贫血:是血液病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由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减少,是血液携氧能力减低,造成全身各组织、各系统的缺氧。2、出血倾向:多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血管壁脆性增加,凝血因子减少或缺乏,造成凝血机制障碍。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点、紫癜、淤斑、鼻衄、口腔黏膜及牙龈出血、呕血、黑便、血尿、月经过多等。3、感染:由于正常白细胞减少,机体防御力功能降低或免疫功能低下所致。4、肝脾淋巴结肿大。5、黄疸:消化系统疾病常表现为黄疸,这是由于血液或组织中胆红素含量过多引起的皮肤黏膜的黄染,溶血性贫血患者常伴有黄疸。6、骨关节:因骨髓是造血器官,因此血液病常伴有骨关节系统症状,如骨痛、骨质疏松、骨质破坏、病理性骨折等。7、口腔及黏膜:口腔黏膜溃疡、牙龈增生见于白血病患者,眼部淋巴肿大见于淋巴瘤患者,缺铁性贫血和营养性贫血时患者舌苔光滑。8、皮肤改变:皮肤发绀见于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白血病,淋巴瘤等可出现皮肤浸润。三、血液病常用的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白细胞分类、骨髓细胞分析、白血病CD系列、免疫学检查、骨髓病理活检、相关酶学检查、凝血功能等等。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aplasticanemia)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造成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所致的贫血、感染和出血为特征。再障在我国并非少见,国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发病率约为0.74/万人口,呈散发性。发病以青中年居多,男性略高于女性,原发性稍多于继发性。【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病因约半数以上患者无明确病因可寻,称为原发性再障。以下所述为继发性再障的可能病因。再障的病因分先天性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