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三角形的五心性质.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7M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证明三角形的五心性质.doc

证明三角形的五心性质.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向量和三角形的五心一、前言:在本校自然资优班的一次数学课堂中,笔者讲到以下的性质:在中,若点为的重心,则,其中点为任一点。下课后,有位许同学便到办公室提出以下的问题:(1)在中,点为的重心,可得到的结果;那么反过来,若有一点,满足,是否保证点为的重心呢?(2)在中,另外的四心,即内心、垂心、外心、傍心,是否也有类似充要条件的性质呢?当时笔者告诉许同学,重心、内心、傍心有类似性质,其中重心的性质是充要条件没错;至于内心、傍心的性质是否为充要,还须再证明看看;而垂心、外心的向量充要性质老师还没看过,容老师再思考一些时间。接到许同学的问题后,笔者便与刘国莉老师一起讨论,经过仔细探讨之后,我们得到以下的结果:1.重心向量性质的充要条件与证明。2.内心向量性质的充要条件与证明。3.傍心向量性质的充要条件与证明。4.外心向量性质的充要条件与证明。5.垂心向量性质的充要条件与证明。二、重心的向量性质:我们将三角形重心与向量性质的充要条件写成定理1如下:定理1:如图(一),在中,则点为的重心的充要条件为(其中点为任一点)图(一)证明:设点为的重心,延长交于点,则,。因此,。设点为任一点,。另一方面,已知,其中点为任一点,令代入得。延长交于点,设,共线,,得。因此,,故为边上的中线。同理可证:延长交于点,则为边上的中线,故点为的重心。三、内心的向量性质:我们先证明三角形的内分比性质的充要条件,再进一步证明三角形内心与向量性质的充要条件,分别写成性质1及定理2如下:性质1:图(二)如图(二),在中,点为上的一点,则为的角平分线的充要条件为证明:证明省略。图(三)如图(三),设中,,,,因,设,,为正数。作交的延长线于点,则。可知,又,得为的角平分线。定理2:如图(四),在中,点为任一点,则点为的内心的充要条件为图(四)证明:已知点为的内心,延长交于点,则,。因此,。设点为任一点,。已知,其中点为任一点,可取点等于点代入,得。延长交于点,设,因共线。,由性质1可知:为的角平分线。同理,可证为的角平分线,因此点为的内心。四、傍心的向量性质:我们先证明三角形的外分比性质的充要条件,再进一步证明三角形傍心与向量性质的充要条件,分别写成性质2及定理3如下:性质2:图(五)如图(五),在中,则为的外角平分线(点在的延长线上)的充要条件为。证明:已知为的外角平分线,作平行交于点;又平行,,即得。由平行可得。已知,作交于点,。,。因此为的外角平分线。定理3:如图(六),在中,点为任一点,则(1)点为所对之傍心的充要条件为。(2)点为所对之傍心的充要条件为图(六)(3)点为所对之傍心的充要条件为证明:只证明(1),而(2)与(3)同理,故省略。如图(六),点为,所对之傍心。过点作平行分别交、的延长线于、。由性质1,可设,,又且,由。所以。设为任一点,。已知,令点为点代入,得。设交于点,可设,因共线。,由性质1知:为的内角平分线。另一方面,令点为点代入,得,,。又为的内角平分线;因此,。,由性质2可知:为的外角平分线。同理可证:为的外角平分线。故为中所对之傍心。五、外心的向量性质:我们将三角形外心与向量性质的充要条件写成定理4如下:定理4:如图(七),在中,点为任一图(七)点,则点为的外心的充要条件为,(其中表的面积)证明:如图(七),已知点为的外心,,,。设于点,于点,则。同理,。设-------(*),由方程组(*)可得。由海龙公式,其中,可知。由方程组(*)可得,。所以。设平面上任一点,。已得到,利用面积公式,及余弦定理、、代入上式,即可得。图(八)已知,点为平面上任一点,令点为点代入,得。如图(八),设点为中点,,。因此。所以,直线为的中垂线。同理可证为的中垂线。故点为的外心。六、垂心的向量性质:我们将三角形垂心与向量性质的充要条件写成定理5如下:定理5:如图(九),在中,点为任一点,则点为的垂心的充要条件为(其中表的面积)图(九)证明:如图(九),中,,,。于点,于点,点为的垂心。则,,;因此,。设------(**)。由方程组(**)可得。,。设平面上任一点,接者,将面积公式,及余弦定理、、代入,即可得。如图(九),已知,点为任一点。令点为点代入,得。。因此,直线垂直。同理可证,直线垂直,故点为的垂心。七、结论:我们在本文的探讨研究中,发现学生有时会提出看似平凡而却容易被遗漏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被提出后,往往是令人觉得深思的问题。平常在教学过程中,看到三角形的重心,便自然想到向量的性质的口诀,甚至很少特别提出这是三角形重心的充要条件;内心、傍心亦复如是。匆匆岁月,经过学生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