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心理学效应案例学习教案.ppt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1.5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药物的心理学效应案例学习教案.ppt

药物的心理学效应案例学习教案.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定义(dìngyì)药物心理学正是建立在药物心理效应基础之上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众所周知,用同样的药物,由专家(zhuānjiā)、名医开出的则效果会更好,这就是药物心理学最简单而明显的例子。现代医药学认为:药物大多能产生两种效应。药物通过其药理作用来达到治病的目的,此为药物的生理作用。药物还可以通过其非生理作用,在病人的心理上产生良好(liánghǎo)的感觉,加速疾病的康复,此为药物的心理效应。药物作用于人体的病变部位,而病人的心理作用会或多或少地影响药物的作用。为了使药物治疗达到最佳疗效,人们必须研究药物心理学,讲究服药(fúyào)心理。药物的心理效应是指由医生的威信,病人对药物的信任感,接受药物治疗的体验、评价(píngjià),治疗时外界的暗示及药物的广告效应等心理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综合效应。一个形象(xíngxiàng)的比喻与服药心理关系最密切(mìqiè)的是药物的信誉为什么不良心态会降低(jiàngdī)药物的生理效应?临床(línchuánꞬ)案例临床(línchuánꞬ)案例临床(línchuánꞬ)案例药物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暗示疗法和安慰剂。安慰剂通过心理暗示作用而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而(jìnér)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现代医学证明:药物心理效应不但具有心理上的安慰作用.而且还有改变器官功能活动和躯体症状的多种作用,故可用于治疗某类躯体疾病及多种心理疾病。安慰剂与安慰剂效应(xiàoyìng)安慰剂主要(zhǔyào)作用适用(shìyòng)场合注意事项安慰剂效应(xiàoyìng)历史上第一个将安慰剂(placebo),安慰疗法,引入医学实践的是18世纪的英国名医WilliamCullen(1710–1790),他彻底转换了placebo的词义(cíyì),将它从一个宗教词汇转义为医学术语。如今,安慰剂一词已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医学词汇之一。1876年,哈佛教授爱德华·H·克拉克(EdwardH.Clarke),出版了一本书——《美国百年医学:1776-1876》。书中系统总结了许多疾病自愈的研究,并明确指出,只护理不予治疗,患者通常更快恢复,或者死亡率下降。治疗的面纱就此被无情地撕破,这本书彻底摧毁了,一个不知流传了多少万年(wànnián)的信念。生了病就得进行某种治疗,无论是巫术还是药物。这个顽强的理念,终于被彻底打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的医生和患者已经习惯了,重护理轻治疗。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的内科医生们不再谈论如何治疗病人。医生们开始转换身份,成为安慰者、观察者以及病理学家,将疾病仔细分类,统计(tǒngjì)死亡率,自愈需要的时间,研究患者的具体死因据说,这段治疗的虚无时期,也是西方医学史上,医患关系的黄金时期,医生和患者的关系,是颇有人情味的帮助和安慰。安慰剂效应于1955年由毕阙博士(HenryK.Beecher)提出,亦理解为“非特定效应”(non-specificeffects)或受试者期望效应。安慰剂效应在药物使用过程中比比皆是。甚至如心绞痛这样严重的器质性疾病,使用安慰剂也有1/3以上的患者获得症状的改善,许多(xǔduō)镇痛剂都具有明显的安慰剂效应。还有一些病人,在使用安慰剂时,也可出现恶心、头痛、头晕及嗜睡的药物副反应,这也属于安慰剂效应。评价(píngjià)指标反应(fǎnyìng)人群对照研究(yánjiū)——毕阙博士的研究(yánjiū)(1955年)几乎所有以这个对照方式进行的研究都显示安慰剂对可改善病情。举例:Kahn公布了一项有关(yǒuguān)抗抑忧药的整合分析(meta-analysis),发现服用安慰剂的群组中出现自杀或企图自杀的情况下降了30%,而服用抗抑忧剂的群组则下降40%。美国牙医约翰·杜斯在其27年行医生涯中,就常常遇到这种情况:一些牙痛患者在来到杜斯的诊所后便说:“一来这里我的感觉就好多了。”其实他们并未说假话———可能他们觉得马上会有人来处理他们的牙病了,从而情绪便放松(fànꞬsōnꞬ)了下来;也可能像参加了宗教仪式一样,当他们接触到医生的手时,病痛便得以缓解了……杜斯医生对安慰剂研究的兴趣始于其对医疗作假案件的调查。他指出,牙医和其他医生一样,有时用误导或夸大医疗需求的办法来引诱病人买药或接受较费钱的手术。为了具体说明“安慰剂效应”究竟是怎么回事,他援引了美国医疗协会期刊刊登的安慰剂效应接受试验的人员分为4组:A组服用一种温和的镇痛药;B组服用色泽形状相似的假药;C组接受针灸治疗;而D组接受的是假装的针灸治疗。试验结果显示:4组人员的痛感均得以减轻,4种不同(bùtónɡ)方法的镇痛效果并无明显差异。这说明,镇痛药和针灸的效果并不见得一定比安慰剂或安慰行为更为奏效。用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