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册语文《沁园春·长沙》练习题-经典教学教辅文档.doc
上传人:13****8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5KB 金币: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高一上册语文《沁园春·长沙》练习题-经典教学教辅文档.doc

高一上册语文《沁园春·长沙》练习题-经典教学教辅文档.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页高一上册语文《沁园春·长沙》练习题《沁园春·长沙》练习题一、基础知识积累运用1、以下各项中字词的留意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A、百舸(gě)橘(jú)子洲遒劲(强劲有力)B、峥嵘(zhēngróng)携(xié)遏(è)制C、漫江(满)寥(liáo)廊挥斥(斥责)D、惆怅(chàng)稠(chóu)密辟谣(pìyáo)2、以下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诀窍和蔼粗制滥造靡靡之音B、庄严姆指潸然泪下不落窠臼C、濒临夸耀汗流浃背大名鼎鼎D、安装风采戛然而止源远流长3、以下句子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毛泽东的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豪迈”“雄壮”,这是和诗人的壮阔襟怀相联系的。B、《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诗结构相类似,意境类似,都表现了作者开创一番辉煌的革命事业的伟大抱负。C、毛泽东的诗词为千百万读者所爱好,是由于其既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也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含。D、毛泽东作为一代巨人,其诗词达到了极高的程度。4、“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个诗句的常序该当是()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去。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5、对“独立寒秋”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昂首挺立于寒冷的秋天,突现出革命领袖的高大抽象B、独自站立于深秋当中,点明处境和工夫C、在严峻的政治情势中昂首挺立,表现出不屈的斗争精神D、在寒冷的秋天中孤立无援,略感寂寞、惆怅6、诗词讲究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写尽了春天的勃勃活力,前人评为“卓绝千古”。《沁园春·长沙》上片中,锤炼得非常精彩的字是哪一项?()A、立看染争B、染争击翔C、立透竞问D、看流击竞7、“鱼翔浅底”,若把“翔”改为“游”不如原文好,这是由于()A、“翔”写出了鱼游之快速,而“游”则没有甚么诗意B、“翔”是以鸟拟鱼,写出了鱼的轻快自在的神态,暗写水之清,鱼如在空中游C、“翔”与“浅底”相配合,由于鱼在“浅底”游,所以就像鸟儿在空中飞一样D、“翔”照顾前句“鹰击长空”的“击”,都是要表现鹰、鱼自动搏击的情态8、以下各项的括号内均有省略,请选出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A、独立()寒秋B、鹰击()长空C、鱼翔()浅底D、激扬()文字9、对下方的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A、回顾往昔,以问句收束,即是激励,更是前瞻,气势雄阔而豪迈。B、真假相映,激人想象,以游水搏浪之实来写人生奋斗之虚,颇有双关之妙。C、强大的反动权势试图阻遏革命航船的前进,但它终将以卵击石,可笑不自量。D、结尾的定格造像给人以深入的印象,表现了革命者决心扭转乾坤的壮志豪情。二、文本浏览分层训练(一)浏览下方诗句,完成1—4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在。1、“漫江”的意思。“霜天”即。2、总领下文的词。3、这段文字描写的具体景物有哪些?4、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个句子?(二)浏览下文,完成1—3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怅”的原意是,这里用来表达。2、“沉浮”同意思相近,这里指。3、这段文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三)浏览下方句子,完成1—3题。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1、“万户侯”本义是,这里指。2、“粪土”的意思是,用法是。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四)浏览下方句子,完成1—3题。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中流”的意思;“遏”的意思。2、“记”字领起的下文是。3、这段文字回答了一个甚么成绩?三、拓展浏览(一)“意象”及其解读“意象”一词,很早就出如今我国古代典籍中。刘勰《文心雕龙·心机》篇中就有“窥意象而运斤”一语。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是个外延极广的概念。除了诗人的“我”之外,天地间的一切包括日月星斗、山川草木、亭台楼阁等等——在特定情况下还有人,全都是“物”,用南宋诗人张孝祥的话来概括,即“万象皆宾客”。按普通情况说,物是客观存在,它本来是甚么模样,就该当说成甚么模样,不能有丝毫差错,这便是所谓客观表述。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颜色,这就是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心机》)。因而,所谓意象,就是感染或浸透了诗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