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09年泰州市中学政治历史学科参评论文浅谈如何增强哲学课堂的有效性江苏省泰兴中学政治教研组韩华美初学哲学,无论是选修班学生还是必修班的学生,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一种表情“摇头”。之所以哲学课让学生感到头痛,不仅是因为哲学本身理论性强,比较抽象难懂,而且还由于高中学生自身抽象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在本人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借鉴和摸索,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帮助学生,消除他们学习哲学的恐惧心理,激发他们学习哲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哲学课堂的有效性。巧用实例通俗易懂如果单讲某个哲学原理或概念,学生不仅会感到难以理解,还会觉得非常枯燥。但如果运用学生所熟悉的事例让他们自己去分析、自己去思考,然后引导他们结合例子去理解所学的内容,这样不仅能够解决难懂的问题,而且还能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我在讲“实践及其特点”这一目时,我是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同时用课件打出: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A.建筑工人B.建筑材料(砖石沙子等)C.建筑工具D.建筑方案E.建房子F.房子学生阅读后,经过讨论能选出正确的答案是E。我继续提问:“为什么你们认为建房子是实践活动?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从而启发学生从实践的主体(A)、实践的对象(B)和实践的过程(改造)这三个方面理解实践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我再次启发学生:“请分别说出ABCDE哪些属于物质的范畴,哪些属于意识的范畴?”我用课件播放古今中外不同的建筑,并引导学生:“古今中外的建筑风格有何不同?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在这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不断点击预先做好的课件,最后,就有了一个完整的图示:物质范畴(客观物质性)A.建筑工人(主体)B.建筑材料(砖石沙子等)(对象)意识范畴(主观能动性)C.建筑工具D.建筑方案E.建房子(实践活动)社会历史性F.房子(古今中外风格不同)这样,本来一个难点内容就在学生自己的分析中解决了,而且学生一回忆这部分知识时就会想起“建房子”的实践活动,对实践的含义和特点的理解也就轻松多了,记忆也就更加牢固了。妙用比喻简洁明了为了提高哲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在讲解某一哲理时,既要表述准确清楚,又要力求浅显易懂、具体生动。比喻说明的方法可以达到这个效果。大致说来,比喻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二是用浅显的或人们熟悉的事物对深奥难懂的的事物加以说明,便于人们深入理解。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很多学生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会弄颠倒。我在上课过程中就会告诉学生,生产力就好比是人的脚,生产关系就好比是鞋,然后提问:=1\*GB3①日常生活中,人是根据脚的大小去买鞋,还是根据鞋的大小去长脚?=2\*GB3②我们要想走路速度最快,对鞋有什么样的要求?鞋大了行不行?鞋小了行不行?学生对第一个问题会哄堂大笑,认为这是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回答的问题,但他们很快就体会到我的真正目的是让他们通过这个比喻使他们明白“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对第二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后,启发他们只有鞋的尺寸和脚的尺寸相符合时,人走路的速度才能最快,从而使他们认识到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水平特别是帮助他们理解生产关系超前于生产力的水平也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也使得学生理解我国为什么要改革,激发他们拥护改革,支持改革的热情。一例多用灵活运用为了增强哲学课堂的有效性,生动、有趣、富含哲理的事例不可少。我们教师平时要注意收集、筛选和适时运用。我们在运用时不仅要注意所选事例的趣味性,而且更要注意所选事例与本节课知识点的对应,通过举例论证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如果能够选到一事例能够运用到不同的知识点上,那就更好了。例如,几年前,我在《故事会》上看到面对下雪的情景有这样一首打油诗:秀才“大雪纷纷落地”官员“此乃皇家瑞气”财主“瑞雪兆丰年兮”乞丐“放他娘的狗屁”这首诗虽然有点粗俗,但它体现了第五课“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体现了第七课中联系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区别;体现了第十一课中“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体现了第十二课中“在阶级社会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在哲学课上学到这些知识点时,我就拿这个例子与学生一起分析。一例多用,学生既对这个例子熟悉,从而不需花过多的时间来解释其中的相关细节;又能启发和培养学生对同一事例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哲学原理进行思考和分析,这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总之,在哲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讲解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如何针对高中学生的特点来思考如何吸引学生参与。通过提供案例、问题和情境,在老师的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