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版重点的课文、诗词的解析8A27记承天寺夜游.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0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初中语文人教版重点的课文、诗词的解析8A27记承天寺夜游.doc

初中语文人教版重点的课文、诗词的解析8A27记承天寺夜游.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7记承天寺夜游①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元丰六年②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③,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④。怀民亦未寝,相与⑤步于中庭⑥。庭下如积水空明⑦,水中藻、荇⑧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⑨如吾两人者耳。=1\*GB3①选自《东坡志林》(中华书局1981年版)卷一。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②〔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③〔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念,考虑,想到。④〔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⑤〔相与〕共同、一起。⑥〔中庭〕院里。⑦〔空明〕形容水的澄澈。⑧〔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⑨〔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二、问题研究《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三、练习说明一、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二、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参考答案:《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记住词的基本意义。参考答案:1.歇,消散。2.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3.念,想;遂,于是、便;至,到。4.但,只。四、参考译文《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