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表格式教案04名师资料合集.doc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09 格式:DOC 页数:204 大小:2.1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背影》表格式教案04名师资料合集.doc

《背影》表格式教案04名师资料合集.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9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背影》表格式教案04名师资料合集(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授课时间第九周课题名称《背影》课时安排3课时课程类型讲读课教学对象八年级主备课人刘富文备课组成员刘富文何庆梅杨俊山贾占蕊教学随想教材内容分析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抒发了父子间至真至诚的感情,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读读写写和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2.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二)能力目标1.掌握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所蕴含的情感。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三)情感目标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朗读法归纳总结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幅曾经代表了一个时代艺术理想和进程的油画作品《父亲》(罗中力)(屏显),它曾获“中国青年美展”一等奖,这幅画的面部特写极具震撼力,同学们从画面中读出一位什么样的父亲?(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艰辛的父亲,沧桑的父亲等。苍老的父亲形象,深邃的眼神感情真挚、纯朴憨厚的父亲)师:从哪里读出来的?(预设:皱纹、眼神等。)师: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幅用文字勾勒出的父亲的特写镜头——背影,(出示。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请同学介绍一下作者。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春》《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其他代表作还有《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2.写作背景《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3、下面大家看屏幕,预习时我们有没有关注这些词?读两篇,并说说朗读后的感受。(出示)祸不单行奔(bēn)丧(sāng)满院狼(láng)藉(jí)惨淡典(diǎn)质(zhì)赋(fù)闲(xián)颓(tuí)唐(táng)琐(suǒ)屑(xiè)亏(kuī)空(kong)蹒(pán)跚(shān)踌躇情郁于中大去之期4、重点字词的检查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两年前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2、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写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3、理清文章结构4、思考:文章的课题是“背影”,文中几次提到了背影?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到的?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齐回答)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⑶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⑷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5、师小结:(板书)第一次(在第1段):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二次(在第6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三次(在第6段):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四次(在第7段):别后思念再现背影6、小结研读赏析,师:哪一次的背影写地最具体、最感人?(第二次,望父买橘)四、作业: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读课文,品味语段1、赏析第二次“背影”。齐读,思考:文中描写普普通通的“背影”,为什么会如此感人?本段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父亲?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朗读,再次体会第二次背影)教师与学生展开对话,a、父亲的穿戴布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用了三个“布”字,说明父亲生活很艰苦。前文说父亲赋闲、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借钱办丧事,都能证明这一点。父亲自己穿得很朴素,但给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