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完整版)资料.doc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128 大小:2.2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初三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完整版)资料.doc

初三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完整版)资料.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1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初三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第九单元溶液【考点梳理】考点1溶液的定义、特征、组成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2、特征:均一性、稳定性3、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可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常见溶剂有水、酒精等。考点2溶液的形成明确溶质在溶液中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存在考点3乳浊液的乳化往水和植物油形成的乳浊液中加入洗涤剂,洗涤剂有乳化的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滴。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从而达到洗净的目的。考点4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如:NaOH、浓H2SO4;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降低如:NH4NO3考点5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注意:①“饱和”、“不饱和”是相对的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②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只是不能继续溶解这种物质,但是还可以继续溶解其它物质。根据一定量的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溶液的浓稀与溶液是否饱和无关,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①升高温度②增加溶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①降低温度②增加溶质③蒸发溶剂考点5溶解度1定义: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2、概念中的四要素:①一定温度②100克溶剂③饱和状态④质量3、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溶解度是衡量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溶解性难溶微溶可溶易溶溶解度\g﹤0.010.01~11~10﹥10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4、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温度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化不大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考点6溶解度曲线定义: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某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画出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溶解度受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趋势溶解度曲线上的任一点表示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交点:表示几种物质在交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溶解度曲线的应用:查阅某温度下指定物质的溶解度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比较不同温度下,同种物质溶解度大小选择适宜方法(结晶法)分离混合物考点7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定义: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下溶解在一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的气体体积。影响因素压强:随着压强的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温度: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考点8混合物的分离适用范围固体与液体分离过滤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混合物的分离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固体物质结晶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固体物质考点9溶质的质量分数定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关系式溶质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100%溶液质量考点10溶液的配制步骤:①计算②称量③溶解④装配贴签误差分析:⑴计算错误⑵天平称量错误⑶量筒量取水错误考点11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关系式的计算溶液的稀释计算溶液的稀释计算是根据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稀释前溶液的质量×稀释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稀释后溶液的质量×稀释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3、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1\*GB3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2\*GB3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H2O: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