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解读诗化语句.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1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诗歌鉴赏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解读诗化语句.doc

诗歌鉴赏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解读诗化语句.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1-PAGE-2-诗歌鉴赏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解读诗化语句刘党校(陕西省武功县职业教育中心)中国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由于字数、韵律的规定性,语言、文化的积淀性,情感、意蕴的含蓄性诸特点,就必然要求用有限的文字和优美的韵律来表达无限的意味。再博大精深的意蕴也必须浓缩在规定的字数韵律里,不能多也不能少,这就决定了中国诗歌语言必然是浓缩和变形了的“诗化语句”。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化语句”的特点,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的规律和方法,方能读懂诗句。这是鉴赏中国诗歌的基础和前提。怎样解读诗化语句呢?根据笔者20多年的教学经验,应从以下几条做起:一、认识诗化语句的特点,不要按读一般常规语句的习惯去阅读理解。诗化语句首先是抒发情意的。赋比兴也好,景物语也好,故事语也好,设问语也好,都是抒情的。但诗化语句又不同于一般的抒情句,它是诗化的、艺术化的、形象化的、意境化的、凝练含蓄的、声律气韵的、情意冲破了语法逻辑的诗性语言。二、认识诗化语句在语法上活用词法句法的规律,体会诗人所炼之“意”。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炼韵律的需要,常常活用语法规范甚至突破语法限制来锤炼词句,常见的有以下情况:1.词类活用。即有意利用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规律通过改变词性达到诗化效果。例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的“红”、“绿”。这些词语活用各尽其妙,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2.颠倒语序。即有意利用汉语以语序构造语法的灵活性造成诗化语句。颠倒语序主要有:(1)主语后置。例如崔颢《黄鹤楼》诗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上)芳草萋萋”的倒装。(2)宾语前置。例如杜甫《月夜》诗中的“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的倒装。这里的“湿”和“寒”都是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3)主宾换位。例如卢纶《塞下曲》诗中的“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是“林暗风惊草”的倒装。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4)定语移位。主要有两种情况:①定语挪前。例如王昌龄《从军行》诗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为“玉门关”的定语,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②定语挪后。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后句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5)状语后置貌似宾语。例如杜甫《秋兴》中的“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此句实际是“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坐于江楼翠微中”的倒装。三、认识诗化语句在造句上的反常化陌生化省略跳跃的规律,体味诗人所炼之“意”。中国古代诗人为了“语不惊人死不休”,有意利用汉语语法上意合的特点,对诗歌语言进行艺术概括、提炼、凝缩,常常省略句子成分,跳转意象,违背一般的语法规范,造成陌生化的语句,达到诗化效果。例如辛弃疾《西江月》中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造句腾挪,在貌似不通中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又如李颀的《送魏万之京》的“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完全将时空倒置,将后发生的情事写在了前面。四、认识诗化语句在表达上修辞炼句比兴暗示的规律,推敲诗人所炼之“意”。语句诗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锤词炼句的修辞过程。离开赋比兴,离开修辞就没有诗化语句。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常见的诗句,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强烈的感悟,潜藏着丰富的言外之意。如果不从比喻、拟人、用典、借代、对比、互文、双关等修辞艺术上着手,不顺着诗句的暗示去联想、推敲,就揣摩不到诗人的用心。诗化语句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诗歌鉴赏教学,只有让学生掌握诗化语句的特点和规律,从破解诗化语句、读懂诗句入手,才能走进诗歌情境中,然后才能通过吟咏体味,联想和想象,把握诗的韵味、意象和意境,才能进一步把握作者的诗情、思想和意蕴,才能进一步把握诗歌的艺术魅力。(作者电话:13759841683;邮箱:liudangx@163.com)(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1年7-8期,HYPERLINK"http://www.zgjykx.com/"http://www.zgjyk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