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学困生.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金币:14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浅议学困生.doc

浅议学困生.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4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议学困生所谓学困生,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学习有困难,跟不上教学节奏,不能随堂学习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智力正常,但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法比较缺乏。下个定义的话就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用我们通俗的话讲就是不达标、不及格的学生。实际上,我们很多老师所说的“差生”就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这些学生他们在思想品德方面并不差。在学校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似乎把教育放在了第二位,所以我们容易以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的好坏,学习成绩差就是差生、后进生,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所以,“学困生”这个概念对这部分学生比较合适。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一)内部原因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很多孩子不明白为什么要上学,要学习,以为上学年龄到了就得来。因此,他们缺乏上进心,上课不愿听讲、做小动作,作业不按时完成,有时偷工减料应付老师,从没想过要提高自己。2、意志力不强。学习的毅力和耐力较差,只有三分热情,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由于学困生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处于被遗忘、被摒弃的角落,他们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以至于认为自己不行,没有出路,造成对教师缺乏信任或对老师怀有敬而远之、敬而怕之的心理,很少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太多的失败使学困生常常感到学习很无聊、很枯燥,情绪低落、沉闷,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自己学习进步缺乏自信心。4、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学困生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他们的知识不连贯,脱节多;知识结构不完整,缺漏多。像英语、数学等学科,知识网络连接出现漏洞,时间长了,知识衔接不上,就出现了学习困难。5、学习方法差、学习效率低。他们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满足于“喂一口,吃一口”的学习方法。知识掌握只重视结论,生搬硬套,定势强,有疑问也不及时弄清楚,学习时也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较低,成绩自然低下。6、认识水平低,思维能力弱。思考问题表面化,反映慢,表达力差。遇到实际问题时,不知所措,分析综合能力差,概括力和想象力不够,不能灵活运用学科知识。7、依赖心理强。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把掌握知识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讲解上。依赖心理的存在,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解题时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因而学习时表现为程式化、模式化,缺乏创新和变通能力,极大地影响了学习效果。(二)外部原因1、社会原因。由于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金钱的诱惑,加上学校、家长未给予及时正确地引导。2、教师的原因。教师的师德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和学生的成长。有的教师讲课敷衍了事,教法单调、乏味,内容安排上缺乏层次,没有充分照顾“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不注意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对学生的了解,渗透着个人的意识倾向,以教师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向和个性特征去认识学生,致使教师产生心理偏差,出现体罚、讽剌、挖苦学生的现象,挫伤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当然,这种现象只是个别教师的表现。3、家庭的原因。如今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心切,另一方面又过分的溺爱,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复杂的矛盾心理,形成自私、蛮横的不良习惯。没有吃苦耐劳、认真学习、帮助别人的意识,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教师的善意批评教育记恨在心。一些家长认为对学生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不主动与教师配合,(可能我们每一位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家长:学生出现问题,找家长特别困难,让孩子找,孩子不敢;让同学捎信,置之不理;打电话,推脱事物繁忙;终于来见面,又说,这孩子怎么整,我也管不了,或者连打再骂一顿,然后不管不问。或者干脆说,我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让你们教的,如果我管教,你们老师是干什么吃的。)这样就助长了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导致这些学生受到冷遇,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困难未及时得到解决,随着问题的积累,学习成绩下降,沦为“学困生”。4、突发事件的影响。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突然的学习困难,若不能及时从思想上解决,随着时间地推移,问题的积累,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我们老师一定也身有体会,往往单亲家庭的孩子,这种情况居多。二、如何对待“学困生”(一)尊重人格,用爱心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学方法。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渴望和进步的可能,教师应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全身心地投入,忌因“学困”对其产生厌烦情绪;切忌“太差了”“先天是、呆子”“朽木不可雕也”之类的说法。否则,学困生就会因为老师不、喜欢自己,同学讨厌自己而变得自我封闭,性格孤僻,甚至破罐子破摔。这对他们是一种心理伤害,这种伤害形成一种灰暗的心境停滞在学生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