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对机体作用——药效学学习教案.ppt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3.3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药物对机体作用——药效学学习教案.ppt

药物对机体作用——药效学学习教案.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7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二章药物对机体(jītǐ)的作用——药效学名词解释(二)药物(yàowù)作用的方式二、药物(yàowù)作用的选择性和两重性3.照理讲,临床用药应尽可能用选择性高的药物(yàowù),但在有多种病因或诊断未明时,有时应用选择性低的药物(yàowù),反而显得有利。如对一些广谱抗生素或广谱抗寄生虫药,虽然选择性较低,但抗菌谱或抗虫谱广是其优点。(二)药物(yàowù)作用的两重性2.不良反应(untowardreactionoradversereaction):副作用产生的原因是药物的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治疗时利用了其中一种或二种作用,其他作用则成为副作用。但随着治疗目的的不同,副作用有时可成为治疗作用。如阿托品可抑制腺体分泌,解除平滑肌痉挛,加快心率等。在全身麻醉时,仅利用它抑制腺体分泌的作用,而松弛平滑肌引起的腹气胀或尿储留则成了副作用;若要利用其解痉作用时,抑制腺体分泌引起的口干和加快心率引起的心悸则成了副作用。由于副作用是用治疗量时出现,通常是难以避免的。这可事先向病人讲清楚,以免误认为病情加重。有些(yǒuxiē)药物的副作用可设法纠正,如用麻黄碱治疗支气管哮喘时有中枢神经兴奋作用;可引起病人失眠,若同时服用催眠药可纠正。毒性反应对病人的危害性较大,在性质上和程度上也与副作用不同。毒性反应的表现主要是对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及循环系统,以及肝、肾功能等方面造成功能性或器质性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每个药物都可出现其特定的中毒症状。通常,药物的毒性反应是可预期的。如损害造血系统或肝、肾功能的药物,应定时检验有关(yǒuguān)血液和尿液等的生化指标。在临床用药时,应注意掌握用药的剂量和间隔时间,必要时应停药或改用其他药物。(3)变态反应(allergyreaction):机体(jītǐ)受药物刺激,发生异常的免疫反应,而引起生理功能的障碍或组织损伤,称变态反应。通常分为四种类型,见表2-1。表2-1变态反应(biàntàifǎnyìng)的分型药物如抗生素、磺胺类、碘、乙酰水杨酸等低分子化学物质,具有半抗原性,能与高分子载体蛋白结合成完全抗原。某些生物制品则是完全抗原,从而引起免疫反应。这种反应的发生(fāshēng)与药物剂量无关或关系甚少,在治疗量或极少量时都可发生(fāshēng);但这种变态反应仅见于少数过敏体质的病人,反应性质也不尽相同,且不易预知。如微量青霉素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反复应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其致敏原可能是药物本身、药物在体内的代谢物、或者是药物制剂中的杂质。对于易致过敏的药物或过敏体质的病人,用药前应进行过敏试验,阳性反应者禁用。(5)后遗效应(xiàoyìng)(residualeffect):指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但仍残存生物效应(xiàoyìng),称后遗效应(xiàoyìng)。如服用长时间作用的巴比妥类催眠药后,次晨仍有困倦、头昏、乏力等后遗作用。少数药物如大剂量应用呋喃苯胺酸、链霉素等,偶可引起永久性耳聋。(6)致畸作用(teratogenesis):有些药物能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而引起畸胎,称致畸作用。如沙利度胺(thalidomide,反应停)刚上市时被认为毒性小,较安全,在西欧曾广泛用于妇女的早期妊娠反应,几年后发现孕妇用此药后常分娩畸形胎儿,致使四肢短小。目前认为胎儿在开始发育的最初3个月内,有丝分裂(yǒusīfēnliè)处于活跃阶段,胚胎发育分化很快,最易受药物的影响,故在怀孕的头三个月内用药应特别谨慎。除非迫切需要,一般以不用药物为宜。致畸胎与致癌(carcinogenesis)、致突变(mutagenesis)合称三致反应,均属于慢性毒性范畴。第二节受体理论(lǐlùn)1878年Langley最早提出受体假设,他用存在“受体物质”(receptivesubstance)来解释阿托品和毛果芸香碱对猫唾液(tuòyè)分泌的拮抗作用、Ehrlich(1913)根据实验结果,提出寄生虫体内含有特殊的受体(receptor)。受体能与药物结合,并用“锁和钥匙”的假说来解释药物的作用,即药物与受体有互补关系。此假说的缺点是把药物和受体都看作为静止的东西。1933年Clark在研究药物对蛙心的剂量作用关系中,说明具有结构特异性的药物,在很小的剂量即可产生生物效应,而从剂量效应关系上,定量地阐明(chǎnmíng)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为受体学说奠定了基础。1948年,Ahlquist提出肾上腺素受体可分为α和β两种类型的假设,1955年因发现选择性β受体拮抗剂而得到证实。以后,人们继续进行(jìnxíng)了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定量研究,测定受体的结合性能。70年代即已证明N胆碱受体的存在,后又陆续分离、提纯到N胆碱受体蛋白,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