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440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我用残损的手掌.ppt

我用残损的手掌.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戴望舒全家照学习目标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生于杭州。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1942年,因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那个时候。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其代表诗作还有《雨巷》、《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一诗脍炙人口,诗人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桂冠。他是新诗的探索者之一,是象征派现代诗人。读准下列字音:锦幛荇藻蓬蒿蝼蚁憔悴蘸着灰烬我用残损的手掌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阅读思考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的赞美。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探究研讨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的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的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这样,就把较为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觉”这一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描写沦陷区,从实处落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延伸拓展祝同学们学习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