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仪器名称红外光谱法概述:十九世纪初人们通过实验证实了红外光的存在。二十世纪初人们进一步系统地了解了不同官能团具有不同红外吸收频率这一事实。1950年以后出现了自动记录式红外分光光度计。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进步,1970年以后出现了傅立叶变换型红外光谱仪。红外测定技术如全反射红外、显微红外、光声光谱以及色谱-红外联用等也不断发展和完善,使红外光谱法得到广泛应用。红外光谱是分子振动光谱。通过谱图解析可以获取分子结构的信息。任何气态、液态、固态样品均可进行红外光谱测定,这是其它仪器分析方法难以做到的。由于每种化合物均有红外吸收,尤其是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能提供丰富的结构信息,因此红外光谱是有机化合物结构解析的重要手段之一。工作原理: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是利用光的相干性原理而设计的干涉型红外分光光度仪。FTIR是基于光相干性原理而设计的干涉型红外光谱仪。它不同于依据光的折射和衍射而设计的色散型红外光谱仪。它与棱镜和光栅的红外光谱仪比较,称为第三代红外光谱仪。但由于干涉仪不能得到人们业已习惯并熟知的光源的光谱图,而是光源的干涉图。为此可根据数学上的傅立叶变换函数的特性,利用电子计算机将其光源的干涉图转换成光源的光谱图。亦即是将以光程差为函数的干涉图变换成以波长为函数的光谱图,故将这种干涉型红外光谱仪称为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确切地说,即光源发出的红外辐射经干涉仪转变成干涉光,通过试样后得到含试样信息的干涉图,由电子计算机采集,并经过快速傅立叶变换,得到吸收强度或透光度随频率或波数变化的红外光谱图。其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一、实验目的1、联系红外光谱的理论知识,了解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的工作原理及操作;2、掌握红外光谱制样方法;3、初步学会根据红外光谱图进行结构分析的方法。二、红外吸收的基本原理能量在4000~400cm-1的红外光不足以使样品产生分子电子能级的跃迁,而只是振动能级与转动能级的跃迁。由于每个振动能级的变化都伴随许多转动能级的变化,因此红外光谱也是带状光谱。分子在振动和转动过程中只有伴随净的偶极矩变化的键才有红外活性。因为分子振动伴随偶极矩改变时,分子内电荷分布变化会产生交变电场,当其频率与入射辐射电磁波频率相等时才会产生红外吸收。因此,除少数同核双原子分子如O2,N2,Cl2等无红外吸收外,大多数分子都有红外活性。双原子分子振动的机械模型-谐振子振动分子振动方式与振动数红外光谱区域红外光谱属于振动光谱,其光谱区域可进一步细分如下:红外光谱最重要的应用是中红外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通过与标准谱图比较,可以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对于未知样品,通过官能团、顺反异构、取代基位置、氢键结合以及络合物的形成等结构信息可以推测结构。下图为典型的红外光谱。横坐标为波数(cm-1,最常见)或波长(µm),纵坐标为透光率或吸光度。红外吸收光谱是由分子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而引起的,故又称分子的振转光谱。物质分子中的各种不同基因,有选择性地吸收不同频率的红外辐射后,发生振动能级之间的跃迁,形成各自独特的红外吸收光谱。据此,可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特别是对化合物结构的鉴定,应用更为广泛。基团的振动频率和吸收强度与组成基团的原子质量、化学键类型及分子的几何构型等有关。因此根据红外吸收光谱的峰位、峰强、峰形和峰的数目,可以判断物质中可能存在的某些官能团,进而推断未知物的结构。如果分子比较复杂,还需结合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谱以及质谱等手段作综合判断。最后可通过与未知样品相同测定条件下得到的标准样品的谱图或已发表的标准谱图(Sadtler红外光谱图等)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未知样品的鉴定结果。三、仪器与试剂压片机、玛瑙研钵、盐池等。KBrA·R级以上,经过处理并由IR测定合格样品有机未知物(固体或液体)四、实验步骤1、固体样品(溴化钾压片法):取约1~2mg固体试样加入100mgKBr粉末于玛瑙研钵,充分研细混匀(粒度小于2微米),然后装入专用的锭剂成型器中进行压片,当压片机指示压力为7.5吨时,停止加压。取下模具后将压好的半透明薄片小心转移至放样品的片夹中,上机扫描测绘谱图。2、液体样品(液膜法):取两片氯化钠盐片,用洁净的棉球沾少许溶剂将表面擦干净,待溶剂挥发后,滴一小滴试样在盐片上,将另一盐片压在上面,使试样均匀铺散在盐片中间形成液膜,中间不能有气泡。然后将其装入可拆式液池架中,轻轻用螺丝固定好,插入仪器试样池中测绘谱图。五、结果处理根据特征吸收频率数据,找出其主要特征吸收峰的归属,写出其可能的结构及判断出是何化合物。六、思考题1、压片法是将试样分散在固体介质中,那么固体介质应具备哪些条件?2、压片法中试样研磨的粒度要小于2微米,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