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语文教案实用的语文教案集锦9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学习,懂得要善于动脑,运用积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学习中的难题。2、学会认读生字33个,会写生字32个。3、同音字组词,以区别字的音、形、义,做到正确使用。4、进行词语积累,能运用其他词语进行替换。5、运用以掌握的阅读方法,默读短文,言简意赅地回答课后问题。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认读生字33个,会写生字32个。2、自觉积累词语,使语句更形象、生动。教具:投影仪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读一读,比一比(投影)1、写下面加点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2、在练习本上抄写,并组词。二、比一比,组成词语(投影)场、厂、威、危、修、休、拖、脱1、引导学生比较字的音、形、义的异同。2、口头组词,在本子上进行书写练习。三、抄一抄(投影)疑惑、轻蔑、胸有成竹、转败为胜淤泥、笨重、沉没、绷紧、出色徘徊、驱散、跳跃、恢复、束手无策1、读一读,哪些字比较容易读错?2、哪些字容易写错?3、你都明白这些词的意思吗?选一个你最喜欢的词造句。4、第五单元的课文中,你还有要积累的词语吗?写在书上。5、在抄写的过程中,是否发现有提醒大家的地方?四、阅读课文片段1、朗读的时候,注意文中的句号和叹号。2、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试着用别的词语替换。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开卷有益1、运用掌握的学习方法阅读短文《发明大王的秘诀》。2、默读短文,查字典或与他人交流解决其中的'生字。3、划出你感兴趣的词语。4、短文有几个自然段?5、逐段指名读课文,思考每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对较难归纳的自然段,教师加以指导。6、爱迪生成功的“秘诀”是什么?7、背诵课文最后一段中爱迪生说的话。二、初显身手课前搜集民间传说,生动、流利地讲述富于智慧的人的故事。例如曹冲称象、用冰取火、阿凡提智斗国王等。三、畅所欲言回忆刚才所听的故事,说一说怎样才能成为有智慧的人?四、金钥匙引导学生介绍、交流自己的阅读方法,掌握一些效率高、简洁明了的学习方式。教学后记:学生对本单元的字词掌握的字词通过听写掌握的较好,但在仿照课文写一写这个环节学生掌握的不好,通过老师的反复举例讲解,学生渐渐明白,这也折射出学生的生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欠缺。阅读部分领悟的不错,作文从草稿来还存在很多问题。语文教案篇2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教学准备1.课前查找有关朱自清生平事迹的介绍。2.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故事。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质疑导学1.出示课题,释题。“匆匆”是什么意思?2.根据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如课文中讲的是什么匆匆?是怎样的匆匆?等等。3.把课题“匆匆”扩展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自由读课文,想想每一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2.小组讨论交流,概括出每一段的主要内容。3.全班交流,理清文章结构。三、品读课文,感悟作者情感1.学习第1段。学生自由朗读,说说你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开篇三个排比句,写出了自然界一些周而复始的`现象,教案《语文11册教案》。由此,提出问题,引人深思,激发兴趣。2.学习第2段。读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思考:在这句话中,“一滴水”和“大海”分别比喻什么?如果去掉“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可以吗?为什么?“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3.学习第3段。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讨论:文章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你读懂了些什么?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谁能照样子补充上几句?全班交流。感受时间来去匆匆。4.学习第4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此时作者想到了些什么?文中的“做些什么”“剩些什么”“留着些什么”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围绕“我们不能白白地浪费日子,不能白白地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不能什么也没做,什么贡献也没有”来说体会,谈感受。)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些什么?(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谈珍惜时间,珍爱生命,有所作为。)5.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又一次提出这个问题?学完课文的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6.同学之间交流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四、总结全文,学习写法1.读完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2.在品读课文时,除了读懂课文内容外,我们还应注意些什么?(从阅读内容想开